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

发布时间:2023-04-14 11:38:16

  □ 李可贵

  徽州府衙是鉴赏徽州文化艺术的标本,府衙内保存着不少历史文化遗存。在府衙大堂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碑廊,保存着十几块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物价值的石碑,其中就有一块正德元年所立的《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原立于徽城万山(乌聊山西端)碑亭,后亭圯废,其碑湮没。1977年徽城税务所发现此碑,先由县城建部门收藏,后移交县博物馆置于新安碑园内,建碑廊集中保护。徽州府衙修复以后,此碑移入府衙内的碑廊保存。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通高230厘米,宽104厘米,厚约25厘米,红莱石质,正反两面皆有文字。正面碑额高53厘米,平首圆角,刻有双龙戏珠图案和两行篆文“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文阴刻正书28行,字高2.2厘米,计1176字,边框饰以3.8厘米宽的百合长青藤图案。明正德元年(1506)八月十五日立碑,兵部尚书福州林瀚撰文,祁门康永韶书丹,婺源汪舜民篆额。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现今此碑被嵌入墙内,背面部分已不可见。据有关资料记载,背额亦刻双龙戏珠图,篆额《郡侯何公德政碑阴序》,亦有缠枝莲框饰。碑文上半部阴刻正书序文,30行,共925字,碑文称颂何歆“火墙”一政,深得民心,突出“子民之责,当以民心为己心;居官之法,当处官事如家事”这一为民勤政思想,同时叙及何歆其他德政甚为具体。下半部刻本邑捐资树碑立亭的官员、举人、医士、府学县学廪增生员、义民等162人的姓名及捐献的银两数额及其他参与建碑的人员。碑文比正面的碑记清晰,篆书婉丽,楷书严劲,刻工精细,虽历500余年损泐仅14字,下半部有几处脱落,有几个捐献人姓名无从辨认。正面碑记中有几个无法确认的字,在阴序中得到了确认。

  《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记载了徽州知府、广东人何歆的德政事迹,寄托了徽州官民对先贤何歆的缅怀之情,其中有关徽派建筑中马头墙来历的记载,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徽州建筑的形成以及徽州乃至中国消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多地少,民居用地资源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大,略无尺寸间隙处。由于在建筑中采用了砖木结构,防火性能差。一旦发生火灾,往往是火烧连营,灾害深重。火灾或一年一作,或一年数作,或数年一作。作之时,或延燔数十家,或数百家,甚至数千家者有之。“民遭烈祸,殆不堪病。”在何歆出任徽州知府的几百年前,火灾早已是徽州百姓的头等大患。

  在徽州府衙仪门的东边有一座建筑叫做东谯楼。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始建于宋朝绍兴二十年,也就是1150年。当时为什么会在徽州郡署治所的中轴线的东侧又建一座谯楼呢?因为当时徽州城内经常失火,历任知府皆对火患束手无策,郡守大人一时也没有好的防患办法和消防措施。风水先生认为郡治厅事及正门俱丙向,丙属火,故火常为患,而且城西面对五魁山,所以应该在郡署的东边再建一座谯楼来压制火患。当时的知府听信风水先生之言,建了东谯楼,关闭了原南谯楼大门,官员改道从阳和门来郡署上班。但是这样做以后,府城火灾并没有比以往有所减少。

  直到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夏天,在南京做了九年御史的广东惠州博罗人何歆(字子敬)出任徽州知府,“首究前惑,深惩之”。他破除堪舆家的风水迷信观,在实地考察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民居稠矣,无墙垣以备火患,何怪乎千百人家不顷刻而煨烬也哉!”于是重启正门而塞其左道。针对徽州火患严重情况,他说:“徽郡火灾,屡为民患,吾辈参守兹土,可坐视乎!”

  明弘治十六年(1503)盛夏的徽州府城,沉浸在端午佳节的一片欢乐与喧腾之中。傍晚时分,一阵刺耳的锣声忽然骤响,人们从四处奔向街道。这时城东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风猛火炽,使救火者根本不能近前。在救火的人群中,有一个是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他赶到现场后,立即指挥府内衙役和周围村民对大火进行扑救。然而由于府城各家各户之间顶梁相连,火借风势,顺着房梁急速攀升蔓延,转瞬间便吞没了整条街道。耳闻村民的惨叫哀号,何知府痛心疾首,连忙向上天叩拜,祷告不要祸及苍生百姓。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皆被记载在《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知府经过细心观察火势,终于找到了砖墙能够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

  火灾之后的第二天,何歆即召集父老乡亲于庭上,说了一番足以载入史册的话:“吾观燔空之势,未有能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

  至于如何“治墙”,何歆的方法是五户为一组,第五户的墙壁必须内收一尺六寸,用以建造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其余四户需筹资买砖、出工砌墙。更难得的是,何歆以政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封火墙这项行之有效的防火技术措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徽州城乡共建造了数千道封火墙,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困扰人们的“火烧连营”的问题。然而一开始,一些浅识者或惜劳费者并不怎么配合推行封火墙。直到徽州城又一次发生大火时,百姓才惊讶地发现“灾不越五家而止”,邻里之间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慌乱,乘机打劫者更是无从下手。这时候百姓才认识到修筑封火墙是何知府的善举,欢天喜地地说:“何公火墙,如此之便也;何公之恩,如此之厚也。”一时间“民俗歌谣满闾巷,士林诗颂盈笥箧”,将何歆捧为神人。就连林瀚也感慨道:“封火墙一筑,足以御患于千百载者。”

  何歆在徽州知府任上“循良善政尚多”,鞠躬尽瘁,功绩颇丰。他的最大政绩则是动员组织百姓修建封火墙,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仅仅凭创建封火墙一举,何歆就足以跻身徽州名宦之列。何歆创建封火墙的事迹在多种地方史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比如嘉靖、康熙两种《徽州府志》中都记载了何歆的治火功绩,“自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辄易灭,墙岿然不动”。这一记载,是何歆推广封火墙史实的权威佐证。何歆创建封火墙称得上是中国消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消防史上的一个奇迹。

  何歆治火成功之后,百姓写《弭灾诗》歌颂他,建弭灾亭纪念他。离任之日,“郡人遮道泣”。徽州官民为铭记何歆德政,把何歆入祀“十太守祠”和“遗爱祠”,1506年又共同集资撰文刻石建碑亭,把何歆知府的功德铭刻在《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碑上,以寄徽州百姓之思念。

  随着人们对封火墙的防火优越性深入认识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已不满足于“五家为伍”建造封火墙,而逐渐发展到每家每户独立建造封火墙。封火墙墙头高出屋顶,阶梯状外型,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因其形似高昂的马头,因此封火墙又有了“马头墙”的美称,也成就了如今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独特风格。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