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在生活中形成了平分共食、相邀宴饮的习俗。如彝族在农闲季节,男子都喜好上山打猎,打到麂子切下一小块先敬山神后,由所有参加打猎的人将猎物就地烤熟分吃。傣族打到猎物后,先将最好的一块肉祭供山神,然后全寨人平分享用。景颇族采集狩猎是很普遍的,狩到的猎物,一律平分,不论大人小孩,各得一份,连过路的人见了也得一份。相邀饮宴,平分猎物,既是氏族社会留存下来的古老遗风,也是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纯朴的平等思想。
独龙族逢“卡雀哇”、景颇族逢“目脑纵歌”、佤族逢“拉木鼓”时,都要将平时精心喂养、膘肥体壮的牛宰杀掉。宰杀后多由祭司平均分配,见者都有份,其寓意为共享神灵的精气。他们认为分食了祭过祖先、天地诸神的祭品,会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在佤族砍牛尾巴祭祀中,这种观念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此时杀牛不是由专人负责,而是大伙手持砍刀,一哄而上。转眼之间,一条整牛被割杀得只剩骨架,人们则以得到牛尾巴为最吉利。
白族那马人和勒墨人也有此遗风:打猎见者有份,还要将兽肉煮熟备酒招待亲友。西盟的佤族仍保留了吃饭时由主妇分饭的习惯,不论饭量大小,每人一份,吃完再由主妇盛饭。居住在思茅等地拉祜族支系苦聪人,举行祭龙节时,家家拿出老鼠干巴、米、盐、各种调料到龙头(主持人)家中。大家把凑来的食品放入大铁锅里,煮成一锅鸡肉稀饭,大家共同享用,人人有份,吃完为止。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相邀会饮之谷。最著名的莫过于红河的哀牢山区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的“长街宴”。节日来临,人们选择宽阔的场地街道,一路摆开几十张甚至上百张小方桌。桌与桌相连,凳子分列两侧,各家各户将烹制的美味佳肴摆上。这是展示各家媳妇持家能力的好机会。哪桌菜被吃得多,就意味着这家人缘好,烹调手艺高,主人会倍觉光彩,菜肴基本上是日常所见肉类、蔬菜等,有时也会将自己珍藏一年的食品呈于桌上。
男性家长及德高望重的老人先入席,儿媳立在婆婆身后为其撑伞遮阳。“长街宴”由龙头主持。龙头首先向神灵致谢,之后,人们开怀畅饮。长者们乘着酒兴,吟唱古老的酒歌,讲述哈尼族的历史和生活。盛装的姑娘风趣活泼,边上菜斟酒,边玩笑逗趣。酒宴中,青年人还要举行盛大舞会,寻找互相心仪之人。酒宴往往从下午持续到深夜,有时会持续三、四天。最后一天作为最高荣誉,酒宴摆到龙头家,这往往让每个哈尼族人羡慕不已。
长街宴,在展示哈尼山乡美味肴的同时,还像一根纽带,连接着哈尼族人民的历史、道德、理想和信念。从中,体现出的是哈尼族人相互支撑、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和生命之歌。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