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族文化

姚安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09-06-12 09:56:34

开街节

    前场“开街节”是彝汉两族人民进行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传统节日。据传,前场新街没有集市,仅有距其30公里外的高峰寺有赶庙会的活动。首次在前场关(今新街)赶集的日子是农历二月初一,因此,当地群众称这天为“开街节”。 “开街节”一直延缓到五十年代末,后中断,于1982年恢复。是日,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种百货商品、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月琴叮咚,笛声悠扬,左脚舞曲调清脆悦耳,歌山舞海,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各族人民通霄达旦,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龙华会

    龙华会,起源于宋末元初,因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在光禄龙华山举行而得名,是姚安境内历史渊源最长的传统民间节日。

    宋末,元世祖平云南,大理国灭。国王段兴智奔昆明,相国高泰祥回姚调集三十七部兵力抵抗元兵,被元兵押回大理,斩于五华楼。泰祥亲属子女被迫离散。其女菩提痛国破家亡,兄弟离散,乃出家于卧佛庵(今龙华寺),将出生时印度僧人所赠菩提树籽种植于寺后,以占兄弟之聚散,九植皆茁。后兄弟九人皆无恙,于农历二月初八相聚于光禄。自此,高氏子女团聚之日便成为传统节日流传下来,至今已七百余年。

    清人赵鹤清诗曰:“岁岁早春天,寻春到佛前,二月八日,游人万万千千,喜连连,相约飞凤山头见。”可见龙华会规模之盛况。解放前至1984年,中断了三十年,1985年恢复龙华会。

梅葛文化节

    自古以来,在马游、葡萄、三角、黄泥塘以及周边渔泡江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梅葛风情带。“梅葛文化节”源远流长,民间通俗的说法叫“梅葛会”,也叫“赛歌会”,是姚安马游坪一带彝族地区比较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梅葛会”,来自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彝族盛装欢聚一堂,唱梅葛调,跳葫芦笙舞,进行物资交流。

    2005年,首届“梅葛文化节”在马游举办。今天的“梅葛文化节”,是在“梅葛会”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梅葛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是让梅葛这朵彝族传统文化奇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民族团结日

    从1992年起,每年农历2月15日,姚安县新民村与牟定县腊湾村都要轮流举办“民族团结友好交往节日”庆典活动。届时,两村群众身着节日盛装,翻山越岭汇集于庆典地点,开展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活动和体育活动,进行物资交流。男女老少皆欢歌笑语,融入团结友爱的氛围。

    这个约定成俗的节日从未间断过,它已深入当地群众的心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历史见证。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彝族“星回节”,习称“火把节”。“火把节”源于对火的崇拜,是县内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

    “火把节”之名是对节日的形式而言,“星回节”之名是对节日的实质而言。彝族把它叫做“过大年”。是日,彝族村寨各家各户合家团圆,夜晚,家家户户都点燃火把,以火迎星回,以火把来祈年。除了燃松炬照室及田间地头焚虫逐疫外,还举行祭祀活动和盛大的民族歌舞活动。

葫芦笙节

    在左门流传着关于“赶秋节”的传说,讲述了“二十四对彝族青年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强行摆脱父母包办的婚姻携手出逃,最后在美丽空旷的山野中化作二十四座山峰”。为了纪念这二十四对年轻人,当地彝族群众每年农历八月初八,都要自发地集会在二十四个山丫口过传统的“赶秋节”。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彝族群众欢聚一起,举行祭祀活动,吹葫芦笙跳葫芦笙舞,进行物资交流。“彝族葫芦笙节”是传统的“赶秋节”的继承和发展。为充分传承、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精华,2007年在左门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葫芦笙节”,弘扬葫芦笙文化。 (姚安县台办)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