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族文化

思茅地区历史概况

发布时间:2009-02-20 08:46:28

    思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人生活在思茅这块热土上,人们散居在澜沧江边。商、周年代,思茅为古原始部落。从秦、西汉至清代行政归属一再变更,至1729年雍正七年设思茅通判,1735年改为思茅厅,正式置厅(县)建制,隶普洱府。1913年废厅改县,19492月思茅解放,1958年并入普洱县,198年恢复思茅县建制。1993325,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唐、宋、元朝

    贞员十年(794) 南诏政权在银生城(今景东城)设银生节度。

  乾符六年(879) 南诏设威远睑(赕)(在今景谷),隶属银生节度。

  同年,普洱设治,名步日睑。

宋   朝

  南宋淳祐十年(1250)勐卯(今瑞丽市)酋长阿只步率部夺威远睑。元朝中统三年(1262)归附朝廷。  

元   朝

  至元十二年(1275)设开南州(在今景东)和威远州(在今景谷),隶威楚路。

  至元十九年(1282)中道总兵官万卢达石八力都不花领军南下,途经澜沧江整控渡口时勒石于江西岸的崖壁上,史书《思茅元碑》或《都不花摩崖》。

  至元二十五年(1288)设元江路,统管罗盘、马笼、步日(今普洱)、思么(今思茅)、罗丑、罗陀、步藤、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

  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木连路军民府(在今孟连境)。同年,罕罢法建孟连城,为孟连第一代土司。

  至元二十九年(1292)威远州改为威远蛮栅府,属元江路。

  至顺二年(1331)二月,景东甸土官阿只弄遣子罕旺赴京献驯象,朝廷将景东升为军民府,封阿只弄为知府事,赐给金牌、印信等。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大军进抵楚雄,阿俄陶向明军献马匹、银两、驯象,并献出元朝所赐印信。明朝仍置景东府,封阿俄陶为土知府,赐给文、袭衣.颁发府印,准其世袭。

  同年,在景东境内设板桥驿和景东驿,与楚雄府境内的驿站衔接。

  同年,威远蛮栅府改为威远州,属楚雄府,任刀相为土知州。洪武十七年(1384),升为威远府,直隶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十六年(1382)今普洱治地改称普耳。万历年间,始称普洱。 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平缅宣慰使思伦发令召录刀算党率部占领威远。同年,思伦发率兵10万攻占景东,逐土宫阿俄陶至大理。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军收复景东。设景东卫指挥使司,领五个千户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刀算党率兵归顺明朝。

  建文四年〈1402)九月,刀算党派人到朝廷贡象牙、犀牛角、孔雀尾、西洋布、红、花、丝幔帐及金银器。十二月,威远府改为威远御夷州,直隶云南布政使司,任刀算党为知州。

  同年十二月,设镇源州,任刀平为知州。永乐四年(1406〉四月升为镇源府,命刀平为知府,设经历、知事各一人,隶云南布政使司。

  永乐元年(1403)设者乐甸长官司(在今镇源者东、恩乐),隶云南都司。

  同年,车里宣慰司土官刀暹答派兵占据威远,掳知州刀算党,西平侯沐晟率兵抚谕。

  永乐二年(1404)开募乃(今澜沧募乃)富银铅锌矿炼银,后关闭。

  永乐三年(1405)他郎寨长官司改称恭顺州,归属元江军民府。嘉靖十年 (1531),州署从今碧朔移至墨江县城。

    

    雍正二年(1724)威远土知州刀光焕被革职,威远"改土归流",次年设威远厅抚隶属镇源府。

  同年,在镇源府地方开按板、恩耕盐井,当年试煎,三年定额起课。光绪十三年(1887)按板盐井封闭。

  雍正三年(1725)开采磨黑盐矿和勐野盐井。

  雍正四年(1726)镇源府"改土归流",威远同知刘宏度为镇源府知府事。

  雍正五年(1727)正月,镇源、威远的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在黑老胖和土司刀如珍带领下举兵反对"改土归流",杀死威远同知署镇源知府事刘宏度,清军副将张应宗带兵镇压。

  同年,者乐甸长官司改为恩乐县,归镇源府。

  雍正六年(1728)六月,添设镇源府经历一员,恩乐县典史一员。

  同年,清政府准重开募乃银厂。嘉庆十五年(1810)封闭。

  雍正七年(1729)七月,置普洱府,以澜沧江以东之思茅等六版纳地改设流宫,设知府、经历各一员,所属攸乐地方设同知一员,普洱通判移驻思茅。

  同年,置普洱府训导,设府学。

  雍正十年(1732)二月,添设景东府勐统巡检一员。

  同年四月,设他郎厅,属元江府。

  同年五月,茶山土千户刀兴国率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在曼坝河蝙蝠洞订盟起义,反抗总兵李宗膺、知府佟世荫盘剥。起义队伍联合元江少数民族围攻思茅、普洱,进逼他郎,次年被提督蔡成贵、总兵董芳统兵镇压。

  同年,元普沅威镇改为普洱沅威镇(普洱镇),设总兵一员,分中、左、右三营,建总兵官署于普洱府城。

  同年,景东府同知徐树闳修、儒学教授张问政撰《景东府志》五卷。

  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置宁洱县,辖圆通、信成、善长、嘉会、义正五里和、 普藤、勐旺、整董、勐乌、乌得五勐地及竜得、等角。

  十月,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九土司及攸乐土目共八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

  同年,普洱茶名震京师。清政府题准征收茶捐,普洱府当年发出"茶引"三千引(3000)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

  1月,柯树勋接任思茅厅同知,将十二版纳地方改为十一行政区;7月,向云南省都督府提出《沿边十一条陈》。

  2月,刘钧任迤南道道尹。同年,刘钧兼任海关监督。

  4月,云南富滇银行思茅分行成立,民国18年撤销。

  12月,他郎陈乃佑、景东侯应中、普洱许景明当选云南省议会第一届议员。镇边刀派永、思茅高致泽分别当选云南省第五、第六复选区第一届土司特派员。

  同年,镇源直隶厅由恩乐迁治于按板井,辖恩乐、新抚两县佐。

  同年,以银元取代银两流通。

  民国2(1913)

  1月,在车里(今景洪)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柯树勋为总局长,原思茅厅所属沿边各勐划归行政总局。

  4月,裁普洱府。改思茅厅为思茅县,他郎厅为他郎县,威远厅为威远县,镇源直隶 厅为镇源县,景东直隶厅为景东县,镇边直隶厅为镇边县。

  同年,迤南道改为滇南道观察使。

  同年,宁洱县改为普洱县。民国6年复名宁洱县。

  同年,改勐烈弹压委员为勐烈行政委员。

  同年,在磨黑井成立磨黑井区,设盐务局统管滇南盐务。民国27年改称迤南盐场公署。

  同年,宁洱县引种宾川、美国棉种,种植2940亩。

  同年,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在普洱创办,次年改为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