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文化

“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

发布时间:2011-11-24 13:02:11

  2008年1月22日,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遂宁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这是对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故里、中国观音文化发源地的权威肯定。

  在遂宁民间,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家喻户晓—— 

  上古时期,一支神秘的西域部落举国东迁,落脚在水草丰茂的涪江中游,建立了一个城邦——北厥国。遂宁城东南的龙坪乡,据说就是当年北厥国旧址。国王妙庄有三个女儿,分别取名妙清、妙音、妙善。美丽聪慧的三姊妹,一心向佛,不愿尊父命出嫁。妙庄王冲冠一怒,放火烧了三姊妹终日诵经礼佛的北厥寺。 

  北厥寺的冲天火光映入西方如来佛祖的慧眼,佛祖拈花一挥,点化了葬身火海的妙氏三姊妹和五百僧众。三姊妹同时得道成为观音菩萨,根据佛祖旨意,分别在遂宁广德寺、灵泉寺和南海普陀山参佛悟道,普度众生。

  在遂宁有这样一首观音民谣广为传唱—— 

  观音菩萨三姊妹,同锅吃饭各修行; 

  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 

  只有三妹修得远,修到南海普陀山。 

  这首始于宋代的川中民谣流传甚广,家喻户晓。还有民间流传的手抄本《火烧白雀寺》,歌谣《观音出家》、《观音坐莲台》等记叙观音菩萨与遂宁相关的民谣,据不完全统计,就有120首之多。

  悠悠岁月,不仅沉淀了深厚文化,更演绎了千年观音文化传奇。遂宁独特的观音文化,作为民间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之中。

  众所周知,中国观音源于印度,又区别于印度佛教中的观音。印度观音是神,是双马神童,中国观音则是中国化佛教中的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是真善美的化身。她最早落地生根的故土就在遂宁,最早的形象化身就是遂宁广德寺的开山主持克幽禅师。当年经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主席赵朴初先生考证:广德寺是佛教观音文化自西线传入中国后,被皇帝敕封的第一座十方丛林寺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德寺建于唐朝(公元618年前后),是皇权确认的中国观音道场。开山主持克幽禅师是唐中宗的孙子、唐玄宗的侄子,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来遂宁开山阐教二十年,创立佛教净众、保唐禅派,并最终在广德寺跏趺坐化。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只在皇室宫廷范围内流传,并未在民间普及。后经不断演变发展,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接触、击撞、斗争、融合,导致自身的不断改造、变化、发展,直到唐朝才达到鼎盛,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佛教。自西汉以来,佛道儒思想经历多次争斗,佛教历史上先后受到四次“灭佛”打击。而唐代也有两次大规模的佛道之争,一次是唐太宗下诏先道后释,佛教徒法琳等力争,被道士秦世英诬陷,几被杀身,以善变获释,流放蜀中。直到公元691年,武则天借助佛教登基,佛教才在佛道之争中领先。而第二次佛道之争发生于唐代宗时,争论的主角就是广德寺开山鼻祖克幽禅师。大历9年,克幽禅师奉诏入京与著名道士史华辩义,华理屈,克幽更受尊崇。返川时奖赐极隆,于是学徒云集,争相来广德寺聆听法音和接受戒律,从此佛教在儒释道中的重要地位被奠定,佛教在中国开始走向兴盛,佛学开始离开经院走向寺院,印度观音也由神坛走向民间,成为中国信众供奉的救苦救难的菩萨。

  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在信众心目中,始终存在一个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菩萨,它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也是观音信仰自唐以后逐渐盛行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中国佛教的四大道场,多数有人格传说的原因。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南海普陀山的观音道场,他的人格神的源头就是遂宁广德寺的克幽禅师。

  克幽禅师不仅和唐朝皇室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更是一代高僧。他一生坎坷,不羡慕功名利禄,虔心侍佛,以他的大智慧济世救人,不畏艰辛,弘扬佛法的高尚情操,正应和了世人心中的观音形象。这也是他被唐皇室誉为“高尚之隐者”,被民间信众认定为“活观音”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有很多沐浴皇恩的皇家禅林,如唐朝长安慈恩寺、洛阳白马寺、北宋天宁寺、南宋灵隐寺、明朝报恩寺等,但大都随着朝代更替而兴衰浮沉。而广德寺却历唐、宋、明三朝800多年,受历代帝王11次敕封,这无与伦比的三朝荣宠让人颇费思量。每一次敕封都是广德寺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遂宁就是中国“观音故里”的确认。由于克幽禅师的佛法和精神世代相传,公元998年,宋太宗赵匡义亲笔御书《圣文神笔颂》敕赐“再兴禅林寺”。公元1011年,宋真宗赐给广德寺“观音珠宝印”(国家一级文物),此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枚朝廷专为寺庙所刻制的玉玺,是宋朝对广德寺观音道场的皇权的再次确认。自此,观音信仰开始盛行,遂宁成为了中国观音最早落地生根的故土。

  遂宁广德寺是最早的中国观音道场。据佛教史籍记载,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经普陀山,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即在普陀山东南角海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该像。自此,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而遂宁的广德寺、灵泉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比普陀寺早400——500年。宋真宗敕赐的观音珠宝印比宋宁宗(公元1214年)指定普陀山为观音道场早200多年。进入广德寺山门,广德寺第一宝——明代圣旨坊映入眼帘,这是历代僧侣在寺内11次拜迎皇帝圣旨的地方。圣旨坊初建于宋朝,现存的建筑为明代成化年间改建的,横匾有颜真卿亲书的“敕赐禅林”四个金字,坊栏上面书写“圣旨”二字,是全国唯一的“圣旨牌坊”。由于克幽禅师是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而其他寺院如峨眉山等奉迎圣旨时,都要出庙门十里。广德寺接旨却在庙中,可见位尊之极。广德寺还藏有两颗价值连城的皇帝御赐玉印。皇帝御赐镇山法印在全国屈指可数,广德寺却独得两枚玉印,为稀世珍宝,足见地位之尊。一颗是宋真宗钦敕广德寺的观音珠宝印,上有“御敕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字样。据说,当年遂宁地区干旱严重,很多人因为缺水失去了生命,克幽禅师用慧眼在现今圣水井的位置发现了水源,解救了无数生灵,加之禅师还有很多救苦救难的故事以及他自身皇家血统身份,宋真宗特赐“敕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另一颗则是明武宗敕赐的“四国文玉印”。明正德八年,广德寺处于鼎盛时期,不仅属于西南最大的寺院,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明武宗为了便于管理西南地区的寺院,特向广德寺敕赐“四国文玉印”,上刻有汉字、缅甸文、僧伽罗文和巴利文之拉丁字母四种文字,统领川、滇、黔大小寺院,盖过此印的通牒出国也可以毫无阻拦。

  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祥地、中国观音故里,得到了中国佛教界的认可。广德寺前山门的牌匾“西来第一禅林”、灵泉寺前山门岩璧上的“观音故里”都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广德寺莲花广场入口牌坊所书的“观音道场”四个禅味十足的大字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所题。

  2007年8月,遂宁正式向中、省文联和民间艺术家协会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在经过中、省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论证和严格评审后,专家组一致认为遂宁观音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中国观音文化的本土特色,为中国观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鲜明的地方性个案。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遂宁市“中国观音文化之乡”殊誉,是对遂宁市观音文化保护、研究、开发工作的肯定与支持,也是对遂宁市深度挖掘观音文化的丰富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动。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把继承和弘扬观音文化中“真、善、美”、“慈善、爱心、和谐”的人文精神同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引导观音民间文化对人们的教化作用,对社会的稳定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倾力打造爱心之都、文明之城。

主办单位:遂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