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有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井。
虽然历经千年,但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无可挑剔地成为世界钻探深井的活化石,如“活着的恐龙”令世界惊奇。
它的钻探技术,揭开了人类开发贮存于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的序幕,伟大的能源革命从此拉开,人类历史从此改写。科技界有句著名的论断,“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价值:属于全中国的光荣与骄傲
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的钻探技术,揭开了人类用钻井方法开发贮存于地下深处的矿产资源的序幕。从此以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盐卤等矿产在全世界的开发得以实现,并为人类所利用,从而引起了一场世界能源的重大变革,加速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加速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现代石油化工、航空、汽车、电力等多种工业的兴起。
卓筒井工艺流程包括打井、取卤、晒卤、制盐四个步骤。它持续近千年,生产未中断,对研究中国盐业史和钻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受到盐业专家的高度赞誉。2006年6月,这一工艺被列入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公认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温哥华召开的世界钻井技术研讨会上,俄国人声称钻井术是他们发明的,已有200年的历史;美国人也声称钻井术是他们发明的,已有300年的历史;当中国代表庄严宣告钻井术是中国人发明的,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时,惊得与会外国人瞠目结舌。为了找到卓筒井“真迹”,让外国人心服口服,清华大学与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组成盐史考察队,根据北宋苏东坡、文同的记载对四川进行考察。考察队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四川的山山水水,终于在大英找到了卓筒井。后来,大英卓筒井的全部生产工具模型在日本、欧洲展出,引起了世界科技界的轰动。
大英卓筒井,它是川中大地上的大骄傲!更是属于全中国的光荣和骄傲!
历史:千年卓筒井曾经的辉煌
大英县开采小井盐有悠久的历史。《新唐书》就记载长江县(今大英县)产盐,宋、元、明、清等数个朝代,大英的井盐业都十分发达。据《蓬溪县志》记载,唐代此处就有盐井13所。据考证,北宋庆历年间,今卓筒井镇的人民就已经会使用“凿地植竹、卓筒取卤”的技术。明朝时当地有盐井3700余眼,后因战乱有所衰落。清朝初期,政府采取保护措施,促进了盐业发展,雍正八年(1730年),大英有井796眼,乾隆廿三年(1758年),井1261眼,年产销6万余担。嘉庆六年(1801年)当地大盐厂蓬遂厂有井近万眼,灶300余,月产盐量达500吨。大英制盐业盛极一时。
大英卓筒井从1985年发掘出来后,受到了政府、文物部门、专业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对大英仅存的9灶41眼井进行普查、登记,建立档案落实保护责任,并逐级上报。
据资料记载,这9眼41井分布在今大英县卓筒井镇内的关昌、青木、快活岭、三兴、吴家桥、青和等6个自然村方圆6公里范围内,这些盐井和盐灶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尚在发挥功用,年产盐能力3000余吨。
但历史的车轮将卓筒井拉到了另外一条命运轨道上。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都受到现代化制盐业冲击的卓筒小井灶制盐业终于走到了千年辉煌的尽头。1991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平锅制盐,大英卓筒井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现实依据。根据四川省盐务局和蓬溪县政府的“选定一处井点重点保护”的政策,其它的制盐灶房及其卓筒井都被淘汰,只留下大顺灶及3眼井作为保护对象。
现在,其他的8灶38眼井已经不复存在,这令有幸得到“重点保护”的大顺灶和其所属的3眼卓筒井,在今天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最后一处活标本。
现状:打造观光旅游区的曙光
大顺灶曾经辉煌地“统辖”着18眼卓筒井,是当地卓筒井制盐灶房中的“龙头老大”。在卓筒井镇向东一公里处,经过已显破旧的大顺灶灶房,穿过几丛茂密的竹林,踏过一段被盐工们的脚板磨得异常光滑的老石阶,就可以见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最后三个活标本。守护着它们的,就是居住在旁边一所小房子里的严昌武老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第45代传人。
严昌武老人是一位精通卓筒井全套生产工艺的老技师,像他这样的人才如今已经所剩无几。大英相关部门为了挽救卓筒井制盐工艺,于2005年5月专门派人远赴河南,将正在女儿家养老的严昌武老人请“出山”,希望他将自己的一身本领传下来。与此同时,大英县文物管理所方面也为他安排了一个38岁的徒弟,希望这个徒弟能够把严昌武老人的本事学到手,以让卓筒井的制盐工艺继续流传下去。在克服了来自女儿、儿子方面的阻力后,当时已经77岁的严昌武老人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独自住进了这间冷清的小房子,与三眼熟悉的老井相伴。
在严昌武老人居住的小房子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数十件卓筒井的生产工具。据介绍,卓筒井的生产工具种类繁多,光修井工具就有几十种,小房子里摆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别看这些工具挺“原始”,但作用却不容小觑。据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支石油钻井队在大英附近打油井时,把钻头掉到了井眼里,用了各种现代化的方法也没能把钻头捞起来,最后还是来找大英当地的“懒子”,用卓筒井的打捞工具“大提须”才把钻头打捞了起来。
昔日的卓筒井,贮满辉煌;今天的卓筒井,为观光旅游提供了源泉。由中国死海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等投资8千万元打造的卓筒井国际观光旅游区项目建设地址选在大顺灶所在地(大英县卓筒井镇关昌村、青木村和快活岭村),占地65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将全面恢复宋代卓筒井采卤制盐生产流程。该项目不但致力于恢复卓筒井制盐的工艺流程,并且将制盐文化和盐疗保健、休闲观光紧密结合,包括植物观光园、盐疗湖浴场、淡水湖浴场、盐神宝殿、大型陈列馆等多项设施。整个项目围绕卓筒井这一文化核心进行,并从游客的心理需求特点出发,合理划分5个功能区,包括游客集散区、休闲区、观光区、文化展示区和体验区,将形成遂宁旅游又一个新亮点。
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第一个以宋代盐文化历史体验为主题的旅游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到时,游客们通过修复的卓筒井宋代风貌、古街古景和完善配套设施、影视走廊等感受卓筒井盐文化、川中庄园文化的同时,还可以亲眼所见千年前的原始采盐技术,触摸钻井——取卤——晒卤——滤盐——煎盐的卓筒井生产工艺。
主办单位:遂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