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中华侏罗纪公园旅游区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明星镇东南,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3公里,园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距射洪县城34公里。距成南高速公路隆盛出口4公里。
地质遗迹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可以欣赏惊险刺激的4D电影,及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科研价值非常高的硅化木化石群,是我国西南地区罕见的。
硅化木是侏罗纪时期的植物遗骸(主要是松柏、苏铁、银杏、真蕨等)沉积埋葬后,由于处于缺氧的环境,在漫长的石化过程中,形成今日之化石——硅化木。硅化木从古生代石炭纪开始(距今3.55亿年)到中生代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之间均有分布。
园区主要是人工栽培森林植被。以柏木为主,其次是马尾松、麻栎、桤木,灌木以黄荆、马桑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42%。
龙洞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园区,并在龙凤峡谷形成集山奇、石怪、水清、林茂、洞幽、峡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水面宽达50-100米,是理想的滨水休闲度假地。人文景观方面,有明代青狮寨遗址和汉代墓群。
联系电话:0825-6761017
链接:
龙凤峡国家地质公园:硅化木化石从侏罗纪走来
■王鹏达
2010年,中国四川射洪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国际侏罗纪大会——该项盛会自1984年创办以来第一次在亚洲举办。而国际侏罗纪大会之所以对射洪“一见钟情”,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射洪有龙凤峡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这个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大规模原生硅化木森林!
龙凤峡,是一条能让游客惊呼“不可能”的神秘峡谷。要知道,峡谷地貌一般出现在高山林立的地方。但在川中丘陵地区,能够看到这样的峡谷就实在是令人惊讶,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神秘感。而它甚至还有更令人感到神秘的东西——恐龙化石、硅化木,两个带着侏罗纪的尘灰向世人走来的名词。
龙凤峡,因此成为川中大地上的一个大隐秘!
怪石:“方子木”和“粪桶垫”
在2003年以前,龙凤峡的硅化木曾长期被当地的老百姓错认成“方子木”(棺材)的化石,认为它不吉利。而当地另外一些老百姓则认为它不是“方子木”,而是“龙骨石”,弄来砸碎了研磨成粉末可以疗伤止血。还有些村民们用它来砌阶沿、码猪圈。
而恐龙化石在当地也同样遭遇了长期的“误解”。据明星镇党委书记李宏介绍,上世纪80年代,当地老百姓在打石头修房子的时候,就在岩石中挖出过一条恐龙化石。当时也有人猜测可能是什么动物化石,但没有引起重视,有一些老百姓就将化石碎块捡回家,有的用来放在粪坑边垫粪桶,有的用来修“堡坎”。
2002年9月,菜园村6组农民在龙凤坡挖山打条石时偶然挖出一块“怪”石——酷似一种古代生物的头部,断裂处为血红色。随后,又有村民在龙凤坡挖出一些类似恐龙蛋的石头。
2003年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教授专程赶到龙凤峡谷进行地质考查,他仔细研究了这个“怪”石认为,它确属恐龙化石,可能是恐龙的后肢骨。对于当地农民用于砌阶沿、码猪圈的木纹石头,袁教授认定系硅化木化石。据袁教授称,恐龙化石和硅化木化石同时在一个地方出现,这种情况在全国还是首次。
一个曾长期困扰着当地人的谜终于有了准确答案。
解谜:硅化木化石浮出水面
除了解开两种“怪石头”的名字之谜,袁宝印还对“怪石头”的形成进行了大胆的推断:“侏罗纪时期,当地或许是一个大湖泊,湖边有恐龙……可能是突然的洪水暴发,大量被冲走的树木顺河流进入湖中,被埋在了沙土里,与外界隔绝,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硅化木化石。”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推断,就连袁教授本人都认为,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地理事件,恐龙化石是怎么形成的?这些谜要全部解开,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科学家们知道,恐龙化石和硅化木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重要的古生物和地质遗迹,可以让现代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信息,可以由此让人了解当时的环境,以及环境变迁的历史,并推断出环境变化的原因,研究以后环境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保护环境和保护自己。同时,它们还是研究地层的划分和地质历史的重要资料。
射洪发现大量硅化木化石和恐龙化石的消息很快传开,研究古生物的国内专家纷纷前来考察,龙凤峡硅化木的情况得以进一步清晰:目前已发现登记硅化木化石群32处,而仅在王家沟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出露的硅化木达到512根。如此大的数量和密度,在全国已经发现的硅化木化石群中尚属少见。而且,很多化石都保存完好。
至此,科学界认定,龙凤峡硅化木的“实力超群”,在中国西南地区独占鳌头。
觉醒: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在当地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都能发现裸露在外的硅化木化石,而这些化石上都无一例外地写上了编号。当地政府在2003年后,迅速采取了多种办法保护当地的硅化木化石,除了进行普查,统一编号,登记造册。还与当地村民签订了保护协议,发动当地群众对硅化木进行义务保护。这些措施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当地的硅化木化石资源被有效地保护了起来。
近年来,射洪县多次邀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地矿局和成都理工大学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赴实地考察研究,对指导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和科普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5年6月,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通过了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审。7月,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地质公园评审。
2006年2月19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古生物学会会长沙金庚,研究员王永栋一行前来遂宁市及射洪县,与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商定共同向国际地质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申请第八届国际侏罗纪大会主办权有关事宜。
2006年9月10-14日,四年一度的第七届国际侏罗纪大会在波兰古都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市举办,来自英、法、德、美、加拿大、俄罗斯、印度、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本次会议上,射洪以高票取胜,获得了国际侏罗纪大会自1984年首创以来第一次在亚洲的主办权。这对射洪乃至遂宁的意义,不亚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前景:科普旅游市场令人期待
龙凤峡硅化木资源,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除此之外,其独特的地貌风光也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这个川中唯一的峡谷雄伟壮观,有宽广的湖面水体景观,有石莲花、石钟乳、湖相沉积波痕群、溶洞、天然矿泉等地质奇观和摩岩石刻、古寺庙、汉代墓葬群等人文景观。
纵贯龙凤峡景区的龙洞河全长100余公里,常年过水量10亿立方,是区内的重要水资源,千万年来,雕塑了峡谷内的主要地貌形态,形成了两岸绿树掩映、水草丛生的典型湿地地貌风景。山清水秀、山水相连,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在龙凤峡的悬崖峭壁上有多处古人开凿的石洞,有古石刻碑5处,有寺庙多座,以及放生潭和腾龙浮雕历史古迹,有众多生动的民间传说及浓厚的龙文化和佛道文化积淀。以老鹰村青狮寨西侧的鞑人洞穴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区自然环境幽雅,植被良好,寨内共有古代石洞穴7个。该洞穴建于汉代,“鞑人”入蜀时居住过,到现在仍可看见洞壁上刻的碑文记载,并建有寨门和寨墙。
科普旅游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因此,如何开发和利用龙凤峡,发展科普旅游,成为了射洪上下的热点话题。市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始积极行动起来,把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打造成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最终建成面积为12平方公里,包括古生物化石、峡谷、“鞑人洞穴”、远古植物园等项目的大型旅游景区,神秘的龙凤峡已成为川中大地上又一处旅游热土!
主办单位:遂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