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玉文化

中国玉器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史

发布时间:2012-09-05 16:49:23

  我国玉器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中,主要经历了七个历程:

  1、孕育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据考证,我国玉器起源为距今60万年前“北京人”用水晶打制的旧石器,原始人用水晶、玛瑙、透闪石、蛇纹石等材料制成片状玉器,之后发明了原始砣机,玉器有了钻孔、镂空及琢磨等工艺,但真正高点应是距今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如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第一件和田闪石玉玉斧。此期,按玉器的形状可分为四大类:①直方系(斧、铲、锛);②圜曲系(壁、环、瑗、抉、璜);③方圜体系(琮);④肖生系(人物、禽兽及神瑞性人、禽、兽)。按生产玉器的区域分为:①以勾龙、龙首抉为特征的北方体系;②以琮、壁、冠、佩为代表的南方体系;③以斧、铲、锛等工具为主要形式的中部体系(包括东部、西北部)此三系玉器是中国帝王玉之鼻祖。至此出现了中国玉器史上第一次高峰。

  2、成长期(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771年)。夏代出现了铜砣,玉器形似兵器,体薄光洁,故称为“玉兵及玉兵时代”。在商朝的273年中,玉器的社会功能更加广泛,多用于祭祀、礼仪、佩饰、陈设、生产与殉葬,生肖玉特别发达,俏色玉器业已出现,和田玉器首次占优势,主要图案多用阴线勾勒或用阴线表现造成隐起感觉,装饰性较为突出,艺术性有所提高,并以中部玉器系统为基础,吸收南北两大玉器之长,形成了具有统一格调的各式玉器,表明我国古代玉器实现由多元化到一元化的过渡。西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玉器在继承殷代薄扁型玉器而走向极端,多作扁平状,刻饰简单、线条刚劲、形象鲜明,以夸大局部表现全貌,代表性的精工玉器是凤纹柄形器。

  3、嬗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玉佩极其繁华,由珩、璜、琚、禹、冲、牙及龙、虎等多种玉件组合而成,工艺也有所提高。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早期以曾侯乙多节镂空玉佩为代表,它直接继承春秋细蜜图案和隐起手法,用四块仔玉随形剖解为13片,全长48cm,堪称战国玉器的瑰宝;中期以洛阳金村出土的东周王室玉器及魏国王室玉器为代表,碾锋劲锐、技艺精湛,且形式别致,图案新颖,为典型的战国风格玉器;晚期以蔡侯、鲁国贵族及中山王室玉器为代表,佩饰玉器甚精,这与使用铜铁砣具与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且此期和田玉器不仅数量占绝对优势,质地温润光泽,其技艺也精美绝伦,不仅和田玉器出现第二个高峰,而且把我国玉器史再次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峰。

  4、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9年)。秦帝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虽留下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地下雕塑博物馆,唯有出土玉器甚少,更没有典型性,与其现实主义艺术距离甚远,是我国玉器史上一座尚待探明的宝库。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代表性玉器有玉衣、玉枕、玉纽饰壁、玉剑饰、玉玺、玉高足杯、玉人等,既体现现实主义手法,又有所夸张,表现两汉博大挺拔的时代精神。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玉器的雕塑性、立体性减弱而平面性、绘画性较为突出。三国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葬玉一落千丈,仅为趋向写实而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有限流通,较东汉似为萧条,传世或出土的玉器也寥若晨星。此期,帝王用玉主要来自于阗,翠玉已见于汉赋,“蓝田玉”屡见于内迁,工艺虽不高,唯有两汉的“汉八刀”简工玉器饶有意趣。至此,我国古玉器史正由巅峰地位的西汉玉器工艺,渐向低谷滑落。

  5、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隋(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受萨珊波期文化影响,玉器上出现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如玉瓜棱器、玉带上盛行蕃人进宝及伎乐等图案。佛教题材玉器有飞天,肖生玉有立人、俊倪、双鹿、寿带、凤、双凤等,都受到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的影响,跎法简炼遒劲,突出形象的精神和气韵,颇有浪费主义。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79年)出土玉器很少,最主要一件则是西蜀王建生前所系的云龙纹玉带、计生胯七、跎尾一,共八片,砣尾背面阴刻楷体长篇铭文,十分难得。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肖生玉在崇尚写实主义的院画影响下,追求形体及运动的准确,以显示其内心世界,镂空的对称处理,富有生活气息,双勾的经文诗词等铭刻玉器盛极一时,同时鉴赏和收藏之风蔓延。上饶出土的南宋玉带板的隐起人物,堪称形神兼备的典型。辽(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金(公元1115年至公元1234年)玉器题材富有边疆民族特色和游牧生活气息,以契丹、女真两族捺钵生活为主题的春水玉和秋山玉为其杰出代表。宋、辽、金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节、有背景的景观式构图,其特点是:玉如凝脂、构图繁复、情节曲折、砣碾遒劲、空灵剔透、形神兼备,实已攀登上我国古代古器艺术的最高峰。

  6、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年至公元1991年0.蒙(公元1260年至公元1270年)最重玉帽顶,曾召西域国工碾制玉九龙帽柄,均较成功,玉器图案多用螭虎、灵芝等。同时,收藏之风不衰,第一部古玉图案《古玉图》问世。最著名的是巨制玉器“渎山大玉海”(据考证为独山玉)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元代(公元1279年至公元1368年)玉器作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在继承传统玉器的同时,新型玉器有押、帽顶、带扣等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玉器。明(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中晚期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玉器艺术也出现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虽在玉质、做工、烧古上颇有可取之处,缺乏汉代之博大和唐宋之传神的艺术魅力。明代的玉器中心是苏州专诸巷,名工辈出、人才济济,名师陆子刚为其杰出代表,名扬四海。清(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建立后,因叛乱频繁,玉器工艺的消长受到玉材来源的制约,在长达115年间中,其发展状况与清代经济盛衰并非完全吻合,至1719年,对西域行使行政管辖权后,每年春秋两季玉贡2000公斤,加上私采私运,出现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昌盛的时代,特别是乾隆朝玉器集历代玉艺之大成,做工精美,故称“乾隆工”。最负有盛名的碾玉中心仍是苏州专诸巷,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工艺后来居上,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大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是其代表。莫卧玉器(痕都斯坦玉器)在乾隆部早、中期传入,对清代玉器影响不小,玉行称为“蕃作”,是一次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清晚期,新疆战乱不断,玉路不畅,地方中小城市肆用玉,多仰于南阳、岫岩、云南等地,虽后期出现“同治中兴”,但犹如回光反照,起色不大。

  7、现代期(建国后至今,1949~)。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玉器业得到迅猛发展,玉器工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走中西文化结合之路,加上电动机、螺机、超声波等先进技术的使用,玉器出现了生活化、田园化、中西结合的新题材,从业人员激增,市场不断拓展,工艺考究,精品的不断涌现,真正出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作者:河南镇平玉雕管理局局长)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