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宛台情缘

血缘难断“台湾村”(组图)

发布时间:2012-11-16 10:55:25
血缘难断“台湾村”(组图)
 
郑州国际机场,陈相富(右)与陈宗仁紧紧相拥
 
血缘难断“台湾村”(组图)
 
两岸的邹族陈家人共行祭拜礼
 
血缘难断“台湾村”(组图)
 
邓州“台湾村”代表拜访阿里山邹姓亲人
 
血缘难断“台湾村”(组图)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整个阿里山都在歌唱。

  2009年12月18日,应中国国民党邀请、由中共河南省委主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在风景秀美的阿里山正式启动。来自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台湾少数民族后裔的村民代表们一踏进先祖的土地便激情难耐、热泪盈眶,禁不住喃喃自语:“回来了,终于回来了,这就是阿里山,这就是始祖故土……”

  这些村民代表是台湾高山族后裔,平静地生活在祖国中原腹地,至今已繁衍生息十三代,三百六十余年,现存两千余人。他们为何从大洋相隔的东南海岛来到邓州这一中原南阳盆地落户?为何直到三百六十余年后一脉骨血的两岸族亲才得以对接和融合?

  河南有个“台湾村”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岛上高山族各部落勇士纷纷参加了抗荷的战斗。台湾收复后,不少高山族将士就留在了郑军,有的随军调至大陆厦门、泉州一带驻守。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之后,郑氏台湾局势每况愈下。郑成功部将黄廷见清朝疆域基本一统,“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眼前一边是风雨飘摇、四分五裂的郑氏台湾,一边是新政新风、繁荣初现的大陆国土,于是他便决定率部投诚大清。部属许多原住民将士也都自愿跟随黄廷将军归顺清廷,以实现国家大统、民族大圆。黄廷部归清后,清廷命其北征俄、蒙边境。征战数年,平定北疆,立下战功。康熙帝大悦,下诏黄廷部班师回朝。当行至卢沟桥时,忽接圣旨“听调不听宣”,即:只听从调动,不上朝见驾;嘉奖敕封黄廷为“慕义伯”,命他率领部众无需进京,一路南下至河南南阳一带,疏散各部,落居屯垦,自给自足。垦兵仍归建制,不得惰于练兵,随时听候号令,呼之即来即战。并规定屯垦官兵,免除税赋;准与当地人通婚成家,生儿育女,以稳定军心,顺从民意。

  黄廷将军遵从圣意,率部南下至河南宛地,分拨所属各部屯居于方城、南阳、唐河、镇平、内乡、新野等六县,自己亲率五营闽南亲兵计5600余众落居于邓州西北45里,即今文渠、张村一带,时称“方圆五里四十八村”。黄廷命4位都督、8大参将各领兵马分屯其间。不分官兵士卒,每人一律领垦50亩,眷属五口以上者加田一倍。

  黄廷将军素来尊重各少数民族将士的信仰和习俗。分拨屯居时,他特意将亲兵中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卑南族、邹族等高山族将士兵勇,相对集中屯居在冠军城东南、庙沟之北,分上营、下营、尖兵营等编为一镇,由布农族骠骑将军周殿卿统辖。

  黄廷各部落居屯垦于南阳七县,本属“身负皇命,带甲归田”,自然是有乐有苦。农忙种田,农闲练兵;既养耕牛,又驯战马;既有田园牧歌,又闻号角齐鸣。屯垦数十年间,垦兵统帅“慕义伯”黄廷屡屡率部先后6次奉诏出兵征战,驱逐外患,剿平内乱,奋战沙场70余载,战功卓著。由于他待人宽厚,重德惜才,从不结邦弄权,从不歧视外族,所以许多志士仁人甘愿一生相随。其中自然包括许多高山族将士,仅“闽营”内聚居着取汉姓周、陈、蔡、林、黄、张、许、谢等八姓族门之多。他们多可沿袭其部落,可推举其长老,就如同生活在阿里山上、日月潭旁一样。1717年8月16日,黄廷老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7岁。此后,长久的和平年月,繁忙的四季农桑,使垦兵自然地人卸甲、马下鞍,男耕女织,潜心农桑以养家糊口。一年年,一代代与中原各族姓乡民便融合在了一起。而惟独高山族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仍在顽强地保留着、传承着。在漫漫岁月中,随着朝代更迭,族脉变迁,人口徙动,风俗从众,生活在“汉族大家庭”300多年的历史跨度,使他们亲汉随汉的情感自然生成,自有户籍制度起,他们在户籍登记中的“民族”一栏中就顺其自然地填上了“汉族”二字。

  在1982年的人口普查中,邓州(时称邓县)第一次出现了“高山族”公民,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政府调查,专家考证,媒体报道等等,持续不断。直到2002年第一个《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的发现,“邓州有个‘台湾村’”的命题才被确认。其实,这些发根台湾、繁衍中原的村民们心里一直在确认着自己的祖根故土。他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都在口口相传:“咱们的老家在台湾。”族人亡故时,棺木下总要垫一块木板,并围棺默念:“回去吧,回到大洋对岸,那里有阿里山,那里有日月潭……”意思是让亡灵乘船过海回台湾。可见,他们怀恋故土、思念宝岛、企盼亲人团聚的心愿360多年间从未“搁浅”,哪怕只能是梦中渡海、魂灵返岛!

  艰辛的寻根问祖之旅

  深为“台湾村”来历感动的有一位漂亮女士,她叫吴天玺,是郑州市台资企业协会副会长,是一位出生在台湾、留学在日本、创业在郑州的河南姑娘。她就是多次探访邓州“台湾村”、后来又心甘情愿地自费赴台帮助两岸高山族后裔寻亲搭桥的亲历者。

  吴天玺心里清楚,已离散了三个多世纪,要寻找360多年前的故亲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她在“台湾村”里感受到乡亲们思念先祖、思念故土的殷殷之情,不禁把寻亲变成了压在自己肩头的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她于2005年4月30日,带着侄女吴昀容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飞往台湾的班机。

  吴天玺一踏上台湾的土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寻亲”工作。她们把一切能掌握的资讯尽量拿到,然后,先坐镇台北,把每一个可能打的电话都打遍,东到花莲、台东,西到云林、嘉义,南到高雄、屏东。接着再按事先计划好的出行路线,沿着玉山山脉开始了艰苦的寻访。10多天里,她们几乎找遍了所有高山族人的聚居区,但毫无线索。

  吴天玺想,难道过了300多年,所有亲情线索都消失了吗?!不服输的吴天玺不相信,冷静下来后,又把思路收回到了一个个“族谱”里,决定把寻亲目标先集中到邹族陈氏家族上。

  她从陈氏的族谱中发现,当年“台湾村”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是台湾阿里山原住民中一位善骑射、精武功的英勇少年,他踊跃参加了抗荷战斗。台湾收复后,他自愿留在郑军护台保家。后被收入黄廷将军帐下,先做马夫,后被升为贴身侍卫。自此,他跟随黄廷将军南征北战,马走人随。落居邓州屯垦时,他已22岁,黄廷公亲自做媒,娶河南当地岑姓姑娘为妻,并以妻“岑”姓谐音改为汉姓“陈”,取名陈年。之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先后生育了4个儿子。

  后来,依那思罗又多次随黄廷率垦兵出师征战,屡立战功,被升任为参军副将。康熙21年,借参加光复台湾战争之机,依那思罗不忘故土老母,将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带回了台湾并加入了山社。不久,他又随黄廷部班师回到河南邓州,从此,4个儿子两分离,海峡相隔,天各一方,直到他年届72岁与世长辞时,还在思念远在阿里山上的亲人。

  吴天玺想,“台湾村”陈年后裔如今已繁衍了200多口人;而送回台湾阿里山上的陈氏两兄弟,正常情况下也应基本相当。对,重点应放在寻找阿里山邹族陈氏家族。于是,艰难的寻亲之旅又开始了。

  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吴天玺代大陆高山族后裔来台寻亲的消息在阿里山上传开去。5月10日一早,好消息传来一个叫陈秀凤的女士打来电话说,她可能就是吴天玺要找的邹族陈氏族人。

  吴天玺一下子兴奋起来!5月12日,双方约好在台北见面。吴天玺寻亲心切,决定驱车冒雨追上阿里山登门拜访,不料途中突遇泥石流,被困山路,只差5米,险些丧命。吴天玺稍为调整心态,继续前往,终于于5月25日在阿里山上与邹族陈氏族亲们见面、核实、初步“认亲”,继而努力促成海峡两岸高山族族亲相认、血脉相接、血缘相融的历史聚会……

  阿里山的亲人来了

  2005年8月23日下午2时50分,南航CZ3074航班徐徐降落在河南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一群身穿红色鲜艳高山族服装的台湾同胞走出了机舱。他们是台湾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夫人汪庄玉英,特富野社区邹族陈氏族长陈宗仁,妇女协会理事长陈秀凤,来吉村邹族长老陈震魁等一行5人组成的认亲团。他们一行都是探访位于河南邓州台湾高山族后裔亲友的。

  早已翘首等待在机场出口的邓州“台湾村”邹族陈氏族长陈相富等一行高山族后裔,心情尤为激动,他们马上就要见到跨海而来的台湾亲人了,人人脸上都写着喜悦和焦急。

  一阵脚步声传来,闪光灯“咔咔”响起,霎时接站大厅热闹起来。陈相富此时挂满岁月沧桑的脸庞映着艳红,他含着热泪快步走上前去,与迎面而来的陈宗仁双手相握!同样长满老茧的手握得很紧、很紧……

  这一握,不仅是友好的象征,更是亲情的融合;不仅是体温的互传,而是血脉的互慰;不仅是跨越重洋的同胞相见,更是时隔三个半世纪的族亲相会!阿里山邹族这支被历史、战乱、命运隔断了360多年的民族亲情,今日终于再次相连了!在场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流下了热泪,一曲《把根留住》的旋律仿佛在人们心中响起:“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擦干脸上的血和泪痕,留住我们的根……”

  在场的机场工作人员和旅客们听到了吴天玺有关“台湾村”来龙去脉的动人诉说,看着这动人的场面,不禁纷纷走上前去和这些海峡两岸的高山族同胞们亲切握手、拥抱,热情祝贺。

  陈相富左手拉住陈震魁,右手拉住陈宗仁,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金菊,满是灿烂满是阳光。

  陈秀凤穿着高山族妇女美丽的盛装,头戴五彩花环,手捧鲜花,显得更加漂亮。她端详着陈相富,眼中有着一种好奇与亲切,心中似乎在问,他就是失散已久的亲人吗?他怎么与本族人这样仪似神似呢?两年前曾戏言“去邓州走亲戚”,没想到戏言成真了!

  陈震魁、陈宗仁在如此热烈的欢迎氛围中,虽显激动,但似乎还有一种拘谨和戒备。原来,他们一行此次来大陆认亲,曾遇到一些阻力和非议有的持有怀疑态度,有的怕惹着了当局,有居心叵测者还认为大陆人很穷,防止是场骗局等等。但当他们走出机舱受此礼遇时;乘坐豪华大巴巡游郑州市容市貌时;行驶在高速公路、一级国道,纵观美丽富饶的中州沃野时,他们大感意外,赞不绝口。此时那种“大陆人寻亲是为了骗钱”的说法便不攻自破了。

  千山万水难阻隔,两岸亲人终相聚。亲人们终于来了,来到了依那思罗屯垦终生的邓州,来到了祖先埋骨他乡的地方。

  邓州市政府直接介入了接待工作,市委统战部和对台办具体参与。“台湾村”村容整洁,农田管理井然,村办企业面貌一新,整个接待工作有条不紊,血肉亲情处处流露。

  8月24日,“台湾村”张灯结彩,虹桥飞架,全村人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站立村口,期待着海峡彼岸归来的亲人。

  上午9时整,鞭炮炸响,唢呐齐鸣,具有强烈中原风情的欢迎仪式开始了。阿里山邹族同胞一行5人,身穿装饰繁琐的红色节日盛装,头戴羽冠,出现在了“台湾村”村口。彩带、花环、笑脸、欢歌融成一片,让认亲团成员感到意外、激动和亲切。陈震魁站在“台湾村”具有南国风情的牌楼前,缓缓诵念牌楼两侧镌刻的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陈震魁是他们5人中最后才知道邹族有族亲在邓州这件事的,吴天玺在台湾时也没见到他,因而此行前,他一直抱有较强的怀疑和戒备态度。但从昨日机场与陈相富的初见,态度已有所缓和;昨晚又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脸色已是暖意融融;特别是看到这副开宗明义的对联,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纹。

  这时,5位少女上前,向来自宝岛的亲人们献上了鲜花。身着整齐服装的上营村(“台湾村”)高山族学校师生们,手执彩带,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在众多灿烂笑脸簇拥下,陈相富、陈朝虎、陈堂三等“台湾村”邹族陈氏后裔迎上前去,与来自台湾阿里山陈家宗亲陈宗仁、陈秀凤、陈震魁等携手步入村内。他们频频向村民挥手致意。

  欢迎仪式上,“台湾村”村长汤清义代表1900多口邓州高山族同胞和全村村民热情洋溢地致了欢迎词。他的致词最后说,希望海峡两岸的高山族人,能以此次寻亲成功为良好开端,加深亲情,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磋商发展大计。希望客人们能把阿里山特富野部落良好的经验与“台湾村”的亲人们畅谈、交流,共同促进两岸的繁荣和发展。

  在村长讲话时,陪同而来的吴天玺悄声告诉陈宗仁、陈震魁、汪念月等人,欢迎仪式后,就要安排祭拜陈姓始祖依那思罗。没想到,他们当即面露难色。陈震魁表示:“目前只能说我们可能是族人,是不是亲人还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错拜了祖先怎么办?”

  吴天玺一愣之后,忙耐心解释说:“既是族人,那么就说明这位安息在邓州的英雄是邹族祖先无疑。即使不是直系祖先,也绝对是特富野部落邹族的老前辈吧?!你们今天来见一下老前辈,烧炷香告祭一下他的英魂,又有什么不可呢?更何况他已客死他乡300多年了,如若泉下有知,该有多么欣慰呀!”

  一席深情的话让他们感动,他们当即点头郑重同意。

  9时20分左右,两岸的邹族陈家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陈姓高山族始祖依那思罗与妻子岑氏的合葬墓前。

  邹族的祭拜礼是一定要用酒的。以陈宗仁为首,认亲团中的三位男性每人手持一杯白酒,恭敬地蹲在地上,用食指和拇指从杯中蘸酒,一点点虔诚地洒在地上……祭奠完后,三人起身,每人喝了一口酒,并热情招呼同来祭奠的所有陈姓族人也喝一口,意为以此得到祖灵的护佑。汪念月说:“我们相信先人依那思罗的灵魂一定就在这里,这杯酒里有我们祖先的灵气,将给大家带来幸福。”

  喝完酒后,三位成员再次持香祭拜祖灵。双手举起三炷香,未燃的一头对着自己的额头,已燃的一端对着先祖的墓碑,默默祈祷,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后,插入香炉。

  陈相富也照此燃香祭拜,并喃喃地说:“始祖公、始祖母,你们都看到了吧,我们在台湾故乡的亲人回来和你们见面了,这是在梦里才有的事啊,今天终于梦想成真了!”

  此时,陈秀凤小声跟吴天玺说:“在阿里山,邹族祭拜祖先,没有跪拜和鞠躬,也不烧香。今天的仪式是阿里山和中原‘台湾村’的结合,和先人依那思罗一样,入乡随俗,这也算是和中原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表达吧!”

  吴天玺笑着说:“说得好。台湾和中原本来就是一家嘛,今天让我又一次见证了亲情的力量。我希望这种文化交流应当是永远的!”

  血缘亲情永无尽

  在成功完成台湾阿里山邹族族亲认亲河南邓州“台湾村”活动后,吴天玺还在不停地奔波,不停地穿行在河南-台湾、台湾-河南。用她自己的话说:“寻根觅亲是海峡两岸人民永恒难解的情结。时光掩盖的物品,我们能够翻掘、找寻;而时光造成的无任何印迹的真实经历,却是那么难以寻觅,有时几乎是束手无策。海峡两岸寻亲者络绎不绝。大批汉人远赴台湾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而台湾的原住民也奔赴大陆,落居生根,繁衍至今。两岸的根早就紧紧连在了一起,血脉难阻,血缘难断,无论时间早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夏子孙。”

  2009年11月27日,河南南阳组织了文化旅游经贸交流团,赴台湾访问交流。他们特别邀请吴天玺前来参加策划和随团赴台。寻亲联谊活动是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邓州市特别安排“台湾村”邹族陈氏后裔陈朝虎、陈朝杰和布农族周姓后裔周庆选等为交流团正式成员。12月3日,他们在阿里山特富野社区与邹族亲人亲切相见,台湾中新网12月4日如实报道了当时的情况:

  三日清明,阿里山达邦特富野活动中心前,邹族族人忙碌布置舞台,预备道地食物,年轻人排练着歌舞,乡长陈明利与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早早抵达。随着年逾八旬的长老陈宗仁穿戴镶缝鹰羽、熊棕、贝壳、兽皮,以最完整邹族传统服装现身,村里的老人家也慢慢聚集,他们要迎接三百多年前分散出去的一支邹族血脉回乡。

  10时许,两部中型巴士从达邦开向特富野,这段路“八八”水灾后未完全修复,多个路段旁还有二、三米高的巨石,灾后还是首次有巴士造访。

  远居河南邓州市的邹族子孙陈朝虎、陈朝杰总算回到故乡,亲眼看到邹族故乡的同胞与鲜活的邹族村落,陪伴他们的南阳市长官与同乡一样受到热情欢迎。

  邹族人先奉上煮熟的玉米、乌龙茶、咖啡,每个来宾都有自己的招待与陪伴。乡长陈明利致词说,邹族天性浪漫与快乐,就靠着这样的浪漫与快乐,度过一次又一次磨难。

  访问团南阳副书记贾崇兰致词前,先向台湾邹族乡亲深深一鞠躬表达感谢。谈到邹族水灾的重建,除再次鞠躬表达敬佩外,也与团员一起立刻捐出十万元现金赞助支持灾后重建。 

  2009年12月18日,应中国国民党邀请,由中共河南省委主办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也走进了阿里山。邓州“台湾村”村长汤清义、邹族陈氏族长陈相富以及陈堂三、陈朝义等高山族后裔,于4年后和阿里山邹族头目汪念月、族长陈宗仁、长老陈震魁等再次相见。族亲之情难以言表,相拥、相依、相亲的感情流露早已超过了正常的族邦礼仪,他们在进社、进家、祭拜、叙谈等交往活动中讲的本族话,穿的本族衣,行的本族礼,呼唤的是本族辈分称谓,俨然是一家人,一家亲。

  陪同而来的台湾当局长官和媒体记者等,亲历了这种动人的场面,深受感染,他们心里感叹:真是血浓于水呀,根脉相连、血缘难断啊!

  (选自2011年第1期《中国作家·纪实》)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