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民风民俗

豫西南的清明习俗

发布时间:2012-09-11 10:15:57

  今年的清明节和三月三恰巧出现在同一天。清明节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人们祭祖尽孝道之节。三月三是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演化而来,被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人们进行除灾求福活动的节日。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是人们上坟祭祖的节日。“清明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他乡游子追念先人的感情。“清明”时值阳春,取“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之意。清明节成为祭祀节日,还得从寒食节说起。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动乱逃之国外,许多忠义之士跟随他,其中有一位贤士名叫介子推。在重耳挨饿奄奄一息之际,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疗君”的故事。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论功行赏,竟把介子推漏掉了。介子推知自己不在功臣之列,便背起老母到绵山(山西省介休县境内)隐居去了。晋文公发觉此事后,十分内疚,便亲率百官到绵山去相请,而介子推早已躲进山里去了。官员中有人建议放火烧山,说介子推是孝子,火一起,准会背着他老母出山,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谁知烧了三天三夜,山上的草木都烧光了,人们这才发现已被烧焦的介子推和老母。这天,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名为寒食节,家家禁烟火,吃冷食,开展扫墓活动。

  三月三又叫上巳节。巳,是十二支中的一支,上巳,指的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是,汉朝以前,上巳节必须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魏晋以后才固定在三月三日。

  上巳节的活动是在水边举行的,叫做祓禊。祓,就是除灾求福,禊,就是在水边举行祭祀。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女巫便去河边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人们也纷纷去河边用事前准备好的浸泡过加香草水洗浴,洗去积秽,祛除疾病和不祥,其实这也是一种相聚娱乐的节日活动。

  豫西南新野、唐河、邓州一代旧俗,逢三月三男女青年到溪边、井边、塘边、河边或在自家井台边搭灶烧饭,大家一起动手,一起吃饭,叫做露天烧,传说吃这样的饭后人会变聪明。

  在三月三这天,豫西南一带还有晒衣晒被的习俗,含有驱晦气、祛病消灾之意。

  到了三月三,这里的青年男女还会结伴外出踏青采花,寓意恩恩爱爱,天长地久。

  每逢清明节,豫西南的人们上坟祭祖自不必说,更特别的习俗是头上戴柳,用柳枝扎起一个绿叶蓬蓬的圆环戴在头上,也寓意祛邪驱鬼平安无灾,因此也出现了“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老黄狗”的俗语。

  清明节时,豫西南的人们还会一大早去采摘柳叶,蒸熟后放在春阳下晒干,又称清明茶,喝起来清爽可口,去火气又消毒,是这一带款待亲朋宾客的茶品。

  在这一带,还有坟头插柳之俗,这大概缘于介子推在大柳树下背着母亲被火烧死之典故。坟头插柳,表达了豫西南一代在世的亲人对亡者的祭拜,也暗含晚辈对长辈的孝心之意。

  来源:南阳日报 作者:齐国强 刘鑫 吴继军  转自:南阳旅游网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