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医文化

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发布时间:2012-09-12 09:59:26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0年),其内容包含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西晋时代的太医令王叔和,将原书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至唐代孙思邈将《伤寒论》全书载于他所撰述的《千金翼方》,这是我们能见到的《伤寒论》最早的本子。到了宋代,经林亿等人加以校正,《伤寒论》才得以行世。现在通行的《伤寒论》有两种版本,一是宋版本,一是成注本。宋版本国内已无原刻本,只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也称赵刻本。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已注释的。北宋初期,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共三卷,经林亿等对此进行校订,把这三卷中论述杂病和治疗妇人病的部分整理编篡成《金匮要略》。

     《伤寒论》:《伤寒论》全书分为十卷,共397条,计112方。《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张仲景在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六经分病,八纲辨证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仲景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法,对疾病进行治疗。《伤寒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性规律,对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体系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伤寒二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是外感疾病并包括某些杂病在内的辨证论治的专书。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是中国人解释生命生理的特殊的认知系统,六经内根于十二脏腑,外接于四时六气,是身体的六大功能单位,也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六条通道。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方面加以分析、归纳,判别为某经病证,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性质的总概括,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是辨证之总纲,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八纲辨证贯穿于六经病证治法之中,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复杂系统。
 
来源:南阳网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