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区、10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南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资源丰富,聚宝藏珍。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也是淮河的源头,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2011年营造林72.0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5.5万亩。退耕还林4.17万亩。全市参加义务植树377.7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1415万株。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6个,面积123.3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3.99%。是河南省主要的用材林基地。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山茱萸、辛夷花、裕丹参、杜仲等名贵中药材2000多种。 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0余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全国第一。
交通便利,通讯畅达。南阳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枝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东西,许平南襄、沪陕高速公路两个“十字”形重要通道为市域城镇与产业发展轴,以邓州和桐柏、西峡、淅川县城为四极,以小城镇为依托,拓展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现代立体交通支撑体系,形成“一体两翼、两圈两轴四极”向心发展、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推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南阳机场是全省三大航空港之一,国家东西、南北通讯光缆干线在南阳交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部产业的梯次转移,南阳作为开拓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接受地这一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凸现。2011年完成客运量20096万人,比上年增长20.8%;货运量18232万吨,增长19.8%;完成旅客周转量152.19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77.4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23.1%。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35.1万辆,增长15.9%。
经济提速,实力增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四个重在”,突出“四个着力”,实施“四个带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强市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开局。
2011年生产总值22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9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199.31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613.55亿元,增长8.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2185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7∶53.8∶27.5,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9%。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1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10亿元,增长26.1%。其中:税收收入67.52亿元,增长24.7%,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7.83亿元,增长24.6%。其中,教育支出增长43.0%;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1.5%;农林水支出增长18.5%;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12.8%;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9.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9.9%。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3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
南阳伏牛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矿产企业整合和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南阳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先后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和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