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南阳人文景观

关公文化,赊店义商之魂

发布时间:2014-06-11 11:18:06
  麦丰杏黄的仲夏,农历五月十三的赊店,因关公文化庙会的恢复,一下子让山陕会馆聚添了更多的人气,对面的瓷器古街也热闹起来……

  喜庆的锣鼓,俏皮的犟驴,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威风凛凛的镖局车队……昨日,由河南赊店关公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社旗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赊店关公文化节”,点燃了省内外一众游客的兴致,逛庙会,品文化,大伙跟随着赊店乡亲的脚步一同踩街表演,传递民风民俗的纯朴味道。下午,来自晋鄂豫三省的60余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畅谈关公文化之魂,品咂“忠义诚信”的古今精髓。

  春秋楼前,品读关公“磨大刀”

  六月的赊店,草木葱茏。中断了60年的赊店关公文化庙会因昨日“首届中国•赊店关公文化节”的开幕而显得格外隆重,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一早便赶到山陕会馆,拜拜心中“忠义诚信”的关帝爷,叙叙关公“磨大刀”的历史传说。

  上午8时,古乐齐鸣,春秋楼前,关公文化节民俗表演抢先热场。精彩的武术表演《春秋大刀》、威武的清代镖局押运,让人仿佛穿越时光隧道,沙场之上似闻关公大刀霍霍;冲旱船、打腰鼓、抬花轿……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让乡亲们过足了瘾。民间有一谚语:五月十三雨,关公磨刀水,说的就是关公磨刀日。相传关公磨刀日是三国名将关羽的诞辰日,这天民众举办庙会祈求风调雨顺。年年都来拜关公的赵兰秀说:“关帝爷就是忠义、诚信的化身,每年拖家带口来祭拜,一是给孩子们讲讲关公的那些英勇历史和仁义精神,二是提醒自己和家人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山西游客丁玲跟随讲解员逛完山陕会馆感慨:“山陕会馆无石不刻,无木不雕,写满了对关公忠义诚信的赞颂之词,可见其精神恩泽世代。”

  关公文化,民族大文化之融合

  昨日下午,来自晋鄂豫三省的60余名专家学者就关公文化的传承与现实意义进行了研讨。我市著名作家周同宾、王遂河等也分别从关公文化之魂及其现实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进行了探讨。

  郑大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张乾提出,“关公文化不应是某个地域的文化,而是民族大文化。可以将关公的出生地、遇难地及与其有关的庙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民族文化圈,其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小觑。”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南阳市诗词学会会长郭玉琨说,“义,人之正路也。崇尚关公‘信义’精神,打造现实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道德、商业文化、商业精神,是民族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

  “忠义诚信”塑造赊店义商之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孙喜增直言:“一个地处河南南部的偏僻镇店,何以有美媲皇宫的山陕会馆?何以有‘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更奇怪的是,这里既不是关公的出生地,也不是他建功立业的发迹地,更不是他遇难的悲情地,为什么历史和现实中敬奉关公的信众那么广?”经过这些年长久而深入的探究,孙喜增得出结论:诚信忠义的精神塑造了赊店义商之魂。

  “双方共同恪守的道德规范是诚信。这是祖宗留下的一份最可贵的精神遗产。”周同宾说,赊旗小店逐渐发展成为商贾云集八方辐辏的贸易重镇,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义中取利,人格重于价格,应是首要因素。“关公文化有着很奇特的现象”,王遂河说,以关公为代表的诚信忠义文化,在人们的主流意识中已是必然,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价值意义也不尽相同。“关公文化在历史留存中有绝对性但又存在着相对性,古时人们讲的忠义诚信都是纯粹的,当下现实生活中这种纯粹的意识流似乎行不通,人与人在谈诚信时以‘人权、法制、契约’为前提,如何更好地管理维护关公文化还大有学问。” (南阳晚报)

主办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