堨田村通济桥
□江伟民
站立歙县郑村镇堨田村口,下意识里,我总在思忖:这是个容易被人遗忘的村子。因为上有岩寺古镇文峰古塔古色古香的存在,下有现代欧洲村槐塘、新安画派大家宾虹故里潭渡风华绝代的佳话。又或者说,若不是沿着一条丰乐河的流向,我们就真有失之交臂的可能。历史上的堨田,曾是一个交通便捷、商贸繁华的古村落。交通便捷,加速了村落容颜的改变;商贸繁华,少却了荣耀记忆而易于随波逐流。面对堨田,我们甚至难以取舍,是听骡叫马嘶、鸡鸣犬吠的农耕声符,固守一份清贫;还是顺应人们的欲求,在奔忙中停不下脚步?这样的感触是一个村落带来的,这样的感触是历史赋予的。我们只是介入者,审视者,旁听者。或许,我们无需任何文字的铺陈,我们只是从这里走过……
1987年前,丰乐河流域可以简单地统称为“歙县西乡”。1987年的行政区域划分,除郑村镇外的歙西多个乡镇成立了徽州区,2004年为了徽州区的城市拓展,堨田村被分成两部分,分属徽州区和歙县管辖。只是这样的划分,并不能割舍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人文和血脉联系。
堨田村的前身叫湖田。1500多年前,村人入住时居于村北丘陵地带的三台山下。是时,山下有湖,湖畔多田,是少有的鱼米之乡,故以湖田名之。湖田建村的具体时间无考,但当地村人中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倒是带着我们跨越千年。
汪平生识文断字,古稀年纪还在村里任文书一职。对我们的到来,老人义务地承担起了介绍职责。
相传,湖田村村前的湖里住着一条白龙,施云布雨,守候一方平安。俗话说,所有的美好总会遭遇挑战。正当湖田村风调雨顺、人和丰稔之时,有一黑蛟精欲霸此湖,前来寻衅。正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黑蛟精手段厉害,白龙早知,于是托梦给篁墩一程姓将军,求其助阵。第二天,只见湖畔一白衣、一黑衣斗得难分难解。程将军站立村后一高坡上,依白龙所求,一箭射瞎黑蛟眼睛,黑蛟负伤逃走。此高坡后人称之为“射蛟台”,不幸的是白龙最终也因重伤而离世。后来,湖田之湖逐渐干涸。
“沧桑经变乱,草舍结湖中。射蛟台犹在,遗恨失擒龙。”一个冷兵器时代,受限于当时的科技,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无往而不胜的美丽神话,自然成了村人的精神寄托,千百年口口相传,乐此不疲。
堨田村名的由来,与南北朝新安内史吕文达有关。相传吕文达之妻是堨田村人,吕时常来岳父母家做客,见村庄良田众多,但水利设施落后,便在丰乐河西溪南外筑了一坝,再修建水渠引水入田,为村人解决了耕种难题,此坝人称“吕堨”。为了纪念“吕堨”的开凿成功,改村名湖田为堨田。
堨田村姓氏十分繁杂,其中“汪鲍郑吴胡,程朱吕谢蒋”为“十大姓”。前五姓为最早定居者,后五姓改名堨田后迁入。汪、鲍、郑为大姓中之大姓。相传堨田十大姓均建有祠堂,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屋、厅屋等。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祠堂多用作学校和仓库,之后因拆建改造,原祠堂无存。史载,1958年10月7日,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由县政府安置在堨田村共计201户,753人,是迁入客姓最多的一次。
行走堨田古巷,苍茫古意早已被时光淘洗殆尽,唯一留存至今的便是民俗跳钟馗。据考,堨田跳钟馗始于明万历年间。400多年来,这一世代相传的民俗,用一种近乎狂欢的激情表演,彰显着村落的厚重历史和灿烂人文。村人相告,起初跳钟馗只是制一个木偶放到板凳上面,然后由艺人扛着板凳在村中行游,以达驱邪之用。
“为什么要驱邪?是因为真有邪!”村民汪正端是村里的“钟馗”扮演者,别看他年近七旬,身材富态,却不失灵活,从十来岁开始,刻意苦学苦练,早已把“钟馗”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汪正端口中的“邪”就是血吸虫病。当地人把血吸虫病叫做大肚子病。百余年来,歙县东、西乡的不少村子都发生过血吸虫病,村人因此病而亡者众。“以为跳钟馗可以把病魔驱赶掉,所以一直跳到今天。”每年端午节,堨田人都要表演跳钟馗。这一民俗早已成了大家心中“除邪恶、保平安”的精神图腾。
堨田跳钟馗十分“狂野”。“用桌子叠起来,最多时要叠五张桌子,我就站在最上面跳,观众老远就能看到。”汪正端解释的这种“艺高胆大”“狂野”情形,在歙县义成、渔梁等同样流传跳钟馗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堨田水系发达,桥梁众多,完好保存至今的有两座明代石桥,一为通济桥,一为普济桥。通济桥为单孔石桥,跨在一条名叫“庄目尾”的小溪之上,这小溪即吕堨支堨灌溉农田后之余水,穿村汇入丰乐河。通济桥又称“观音桥”,因古时桥南头有一观音堂而得名。据传,观音堂毁于1957年的一次大风暴,堂里的宝贝,除紫铜钟收藏于歙县博物馆外,其他物件不知去向。
通济桥虽历数百年风雨,却依旧坚固,至今还能通车。桥上数块栏杆石多有凹陷,俱是当地村民磨刀所致。汤修琦老人的家就在桥南,他说数百年来,栏杆石就是村人的磨刀石,不仅磨刀,也磨锄头,上山下田经过时,磨上一磨,习惯了。至今,有着硕大凹槽的栏杆石上,“禁止磨刀”字样依稀可辨。
顺丰乐河下,我们来到了堨田村与向杲村的交界处。丰乐河水面开阔,普济桥横跨其上,蔚为壮观。梅雨过后,水面浅低,逢丰乐水库发电放水,才会重现丰水盛况。丰乐河原有十座古桥,其中六座都已毁损,现仅存四座,普济桥是其中之一。
丰乐河看似平缓,尽管上游有水库蓄水平抑水量,但在历史上却也多次发生过水患。临河而居的历代村民,在享受一条河流所带来的便利之时,一样承受着水灾漫漶时的重重灾难。最严重的一次是1969年的“七五洪水”,堨田村中大半人家过水,最深处达两米多。村中两古桥栏杆全部冲掉,桥墩也冲掉部分,俱为次年修复。
堨田上接岩寺古镇,下连徽州古城,自古便是歙人西出的重要通道,外加良田千亩,生活富庶。也正因了诸多的便利所在,让这一千年古村的古貌难存。劫波渡尽江流在,丰乐遗珠有堨田。即便今天,我们只是从村人的讲述中,从一处处荡然无存的遗址上来探访那份曾经的历史,却显得依旧那么厚重沉甸,依旧那么令人向往。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