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渔亭老街:黟南曾经的“商业重镇”

发布时间:2020-07-20 10:43:37

    黟县渔亭老街是徽州历史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曾经有过桅帆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热闹场面。

    如今街上,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营生火爆的场面,但结合古村落改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的建设,正以它特有的形态和步骤,守护着历史,寄望着未来。 

    盐街、盐行和水埠头

    跟着曾任渔亭镇老社区居民队队长多年的刘福道来到漳河畔的盐街。“盐街是当时渔亭老街转运、经营食盐的街道,原来叫上丰盐店街。”刘福道告诉记者,古时淮盐、浙盐从水路运至渔亭集散,主要销往祁门、休宁的流口、汪村以及东至、石台、太平和赣东北地区。渔亭的漳河岸边建有专用的盐埠头,沿街有众多盐行及储盐之栈房,故称盐街,全长约212米。主要盐行有“福生”“文盛”“万隆”“乾泰”等,其中最有特色的为“福生”和“乾泰”。盐街当时曾设有打更楼,有专人负责值班,昼夜巡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你看,原来盐都是从这边运上岸,石板的背面都有盐的结晶体。”在盐街的一处阶梯,刘福道指着石板告诉记者,盐街最热闹是在民国23年左右,当时的盐街还有“银来、有富”等扁担行,专门从事陆路、骡马运输和人力肩挑背驮,将食盐运销各地,另有“广昌”“仲芳”两家从事水路盐船装卸的脚力行。盐街还有“永新”“义盛”油坊和“万隆”米店。青阳人曹某经营的“永新”油坊,配有八台榨油机,照明油和食用油可分榨生产,素有江南第一油坊之称。

    渔亭水埠码头,东行可通浙、沪、宁;西行可达祁门、安庆、景德镇及九江,素有“七省通衢”之美誉。“食盐、茶叶和布匹等日用品以及木竹制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大都依靠水运。”刘福道说,历史上有“船到渔亭,排到石山”之说,后因公路交通发展,渔(亭)屯(溪)河道停航。

    街道、店铺和旧门楼

    盐街上的住户刘利华和老伴现在住的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建于民国25年,说起家门口的盐街,刘利华有说不完的话。“我当时还小,听长辈说这条盐街是贩盐的,过去没有公路,都是靠水运。”在刘利华的记忆中,家门口的漳河上有很多运盐的船,船是红色的,一靠岸就有人将盐背上岸。刘利华说,家隔壁原来是食盐行,食盐在这边转运,门口非常热闹。

    “当时的渔亭与江、浙、沪、宁、赣、闽、湘等地客商交往甚密,浙江的食盐、江西的瓷器、苏杭的丝绸、上海的棉布百货,大多都是在渔亭卸船,由渔亭中转运往各地。”刘福道告诉记者,渔亭街大小店铺170余家,分布在镇市的上半市盐店街、正街、下街、大桥头、大河街、小河街、里街、河滩街等九条街道上。

    刘福道介绍说,里街和盐街相对,里街左边是正街,正街原来也是店铺林立。正街6号的同德仁生意很好。当时,休宁的流口、鹤城、祁门凫峰等地的村民都会到这里购买药材,生意红火,开始有4名伙计,八十年代之后增加了2人。如今,同德仁店铺已经倒塌,只剩下一座门楼,屋内杂草丛生。今年87岁的正街居民徐庆筠是一名退役老兵,就住在同德仁药店旁边,“原来同德仁药店非常红火,老街也非常热闹,光豆腐店都有13家。”徐庆筠说,自己在街上出生,他家里原来也经营了一家布店。

    “鱼亭津渡”达四方

    渔亭,古称“鱼亭”,唐时开发。因渔亭街区临漳河而建,修有八处水埠码头。平日河中船只首尾相接,码头装卸繁忙,渔亭又有“鱼埠”“鱼亭津渡”之称。

    漳河之水穿渔亭镇而过,形成渔亭古航道,纵横交错的古道,使渔亭成为商品集散地。春茶夏汛、秋收冬藏和各地信徒到九华山、齐云山“进香”季节,这里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清朝乾隆年间,户部尚书曹文埴的《渔亭》诗作中云:“水浅江路穷,岸窄市门对。石梁通往来,云壑向互背。竹筏与松舱,停泊各分队。论货盐米多,问途水陆会。此招舟子进,彼率担夫退。老我成熟客,凤者经已再。”这是对此地当年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古时渔亭有45个行业,170余家店铺。渔亭街最为繁华地段是下街、正街、里街和上丰盐街(简称盐街)。下街全长约108米,沿街有旅店、缝纫店、木匠店、竹匠店、灯笼店等;正街全长约166米,有著名的“同德仁”药店、朱义和饮食店、旅馆、豆腐店等;里街地处渔亭街道腹地,全长约236米,街上有“元泰和”酱油、豆腐干、豆腐鱼,色香味浓,畅销周边,还有“义生”“慎昌”酒坊,“慎昌”的顶顶干烧酒、汉高粱销路最广。而祁门凫峰、休宁流口等地的茶叶往往在此集散,销往各地。

    期待再谱新篇章

    就大多数徽州古街而言,渔亭街的保护还算可以。在里街西头,有一座拱形门坊,坊额上曾有一块“七省通衢”的石碑。刘福道说,“七省通衢”这四个字为曹文埴所书,曹文埴乃歙县雄村人,清乾隆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其子曹振镛为清代三朝元老,他是当时黟县西递徽州六大首富之一胡学梓的亲家。刘福道希望,“但愿能恢复石碑,留住一些文化历史。”刘福道家中的老房子是曾经的江西会馆,目前不住人。他告诉记者,这幢古民居已有100多年历史,当时渔亭老街还有湖北会馆等其他的各地会馆。“渔亭老街上原来基本都是大宅,许多都拆掉了,真的很可惜。”刘福道说,目前现存80幢左右的古民居,大部分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1933年慈张公路通车,1957年渔亭至黟县公路通车,1958年渔流公路修通,1982年皖赣铁路穿经渔亭,2015年屯景高速公路穿渔亭而过,并在渔亭设有出入口。交通建设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为渔亭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渔亭镇已经成功申报成为千年古镇、中国传统古村落。渔亭镇团结社区书记、主任黄志辉介绍,渔亭目前正在编团结志,保护传承渔亭历史文化,并积极争取世行贷款项目2000多万元的资金,结合古村落改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建设,对渔亭老街实施改造。2017年,镇里出台了相关发展规划,包括古码头恢复,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特色精品民宿等。

来源:黄山在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