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徽州方言中的“lū”字

发布时间:2020-08-17 10:12:01

  □ 黄良顺


  曾有一年春晚小品里,一位别出心裁的老板为招聘员工,“造”了这“lū”字,即“门”里一个“犬”。在电脑字库、《新华字典》《辞海》,甚至古汉语的《说文解字》《异体字字典》中都查无此字。但在徽州方言里,“lū”字确实存在,常用于人名,音lǔ,依方言“音译”而来。徽州方言“十里不同音”,不同区域,“lū”字音调或发音有所不同,如,绩溪人读lù,歙县东部(“南乡”)则读lǒu。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编撰,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记载:“ lū,徽语,安徽歙县。【lūlū相】,小狗相,当地人亲昵地骂孩子的常用语。”长期从事方言研究的孟庆惠先生曾撰文描述:“歙县话把犬名叫做lūlū,因犬的生命力强,又会看守门户,所以当地人爱用犬名比称孩子,人名也爱用这个字。lū是会意字,意为看守门户的狗。”

  “lū”代表忠诚、爱家、孝顺,取名此字,祈望看好门,守住家,子孙兴旺,家门传承。在歙县、绩溪一带,取名“lū”字者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初次办理身份证时,系手写,并无大碍。后因电脑普及,其字库中又无此字,给当事人带来诸多不便,大部分人因此被迫易名,从而导致“lū”字在徽州民间基本消失。智慧的古徽州人创造这个“lū”字,却在今天的电脑时代不得不弃之而去,不知是徽州人的尴尬,还是现代科学的缺憾?

  “lū”字另一含义似乎带点贬义,徽州人形容一个人没什么本事、办事能力差,说成“哈巴lū”,类似“哈巴狗”的意思。胡适先生就曾以此解读“lū”字,据胡适侄子胡地松回忆,抗战胜利后不久(应为1946年7月),胡适到上海河南中路184号“胡开文发记笔墨店”看望堂兄胡洪发(胡地松父亲)。胡地松当时十多岁,胡适很欢喜他,于是问他“长大之后做什么”,胡地松回答说“当医生”,胡适笑道:“做医生好,可以治病救人。”胡地松从小生活优越,偶尔会耍点小脾气,胡适希望他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开导教育这个晚辈,就教他认识这个“lū”字,胡适说:“这个字拆开来叫门内狗,只会在门里逞凶,到外面就不行了。”在徽商鼎盛的古扬州城,以前也有取名“lū”字的,扬州人对“lū”字的解读与胡适相近,而且还把“lū”字引申出一句俗语,叫“趴门框子狠”,很形象地描述了“哈巴狗”的囧态:只会趴在自家门口,看见陌生人来上蹿下跳,“汪汪”直叫,出了家门,就只能摇尾巴,没了声音。

  在徽州,教育晚辈的俗语典故很多,类似“lū”这样的字也有不少,胡适先生为何偏偏想到这个“lū”字呢?史料没有记载。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在抗战时期曾任驻美大使,又代表政府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参与制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宪章。他能深感国家内忧外患之痛,熟知芸芸众生之苦,兴许他认为,这个“lū”字是最能代表当下时局的。胡适教侄识字,与其说是对侄子的教诲,不如说是对国人的期盼,甚至是对社会的呐喊!

  曾有人考证,“lū”字为胡适自创,这或因胡适教侄识字之故,揣测而已,恐与事实不符。众所周知,古人写字不像现在这样规范,文人骚客,乡贤士绅,作诗题字,多一笔少一划,创几个异体字,造一个新字是常有的事。古徽州人创造这个“lū”字,蕴含着多少颠沛流离,浓缩了几多悲欢离合,是黎民百姓对家的坚守、是芸芸众生对太平盛世的渴望。

  “lū”字在徽州民间现存的族谱、碑刻中多有记载,在我老家歙县英坑的水口石桥桥碑上,镌刻的捐资人名字中就有此字,桥建于1786年,早于胡适出生百余年。徽州方言中,将狗尾草就叫“lūlū毛”,这也由来已久。至于“lū”字创造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