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黄山地名的“山”味儿(下)

发布时间:2020-08-26 10:18:39

  三、本指山名与转指山名

  山名的典型结构是“专名+通名”。但除了双音节山名外,通名经常可以隐匿或省略,口语里尤其常见。如“黄山市”经常隐匿或省略为“黄山”,但“歙县”一般不能省略为“歙”。这造成了通名隐匿或省略的形式。这种山名由于只有专名或特征成分,专名或特征成分就通过转喻来转指通名。山类转指地名分为如下两类。

  (一)、借代类山名

  该类山名往往用山峰的某个突出属性、特征、形状、出产、地物等来转指山名,后面往往都可补出作为通名的“山、峰”等。如

  数量转指山名:三亩六亩(山)

  出产转指山名:金鸡石(山)、金刚岩(山)

  建筑转指山名:白鹤池(山)、新庵(山)、漳岭寺(山)、骡仓(山)

  形状转指山名:龙尾巴(山)、老虎背(山)、九龙嬉珠(山)、马鞍(山)、五龙过谷(山)、牯牛降(山)。

  (二)、山类转指村落名

  此类转指地名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仅歙县一地,就有1045个。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1.直接用山名转指村落名。该类共922个,占村落名总数的88.23%。如“张家山(村)、汪金岭(村)、大阜(村)、老木降(村)、金竹坪(村)、竹土党(村)、茶土太(村)、蛇形坞(村)”等。偶尔也有连用两个“山”类专名语素的,如“瀹岭坞(村)、杨峰岭(村)”等。

  2.以方位词转指村落名。该类共115个,占总数的11%。该类用方位词以“山”类为参照物来为村落确定方位,地名结构为“山类+方位词”。如“阜东(村)、初坞脚(村)、瀹岭下(村)、大培头(村)、双坞口(村)、山后(村)、土太里(村)、巨岭脚(村)”等。方位词转指地名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方位词数量频次

  下37  32.2%

  头19 16.5%

  脚17 14.8%

  后12  10.4%

  口10  8.7%

  里4  3.5%

  上4  3.5%

  背后3  2.6%

  边2  1.7%

  脚底2  1.7%

  东1  0.9%

  西1  0.9%

  背1  0.9%

  根1  0.9%

  角1  0.9%

  合计115 100%

  由上表可见,15个方位词里,“下”用于转指村落名频次最高,占总数的32.2%;“头”次之,占总数的16.5%;“脚”又次之,占总数的14.8%。这与村落选址通常位于山下、山的尽头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密切相关。另外,“脚、根、口、边”也与交通便利有关。其余方位词作为专名转指村落都带有一定随意性。

  此外,还有些村落名与“山”相关,但又无法归入上面三类,顺便列在下面以待高明:山昆(村)、山海洋(村)、山斗(村)、谷山段(村)、山郭(村)。

  四、结语

  以上主要分析了两种山名,一是以自然地理实体存在的山名,二是以“山”类语素作为给村落定名的依据。对其的命名方式既有随意性、偶然性也有规律性、人为性,充分反映出黄山先民对山岳的认识水平和命名艺术水平。

□ 洪琳 王珏

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