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新安画派早期画家李流芳考略

发布时间:2020-10-12 10:25:25

  新安画派早期画家李流芳考略

  吴军航

  李流芳(1575~162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沧庵、檀园、古怀堂、香海、六浮道人、慎娱居士等。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人。侨居嘉定,和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在明末清初艺坛上,李流芳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工诗书,风格清新自然,书法追随苏东坡,且造诣很深,还善篆刻与皖派创始者何震齐名。偶游戏刻竹,学朱松邻。尤精绘画,擅长山水,兼工花卉,吴梅村称其为“画中九友”。由于迄今相隔300余年,加上侨居嘉定的原因,作为新安画派的画家,人们对他了解甚少。本人根据调查和对他诗文书画研究,对其属新安画派及绘画思想、特点及编撰《芥子园画传》作如下探讨:

  一、 李流芳原籍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

  关于李流芳是什么地方人的问题,多数美术辞典和美术书籍都说是徽州歙县人,曾侨居嘉定(今属上海)。但在《简明美术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却说李流芳是嘉定(今属上海)人,居常熟。可见李流芳是哪里人的问题说法不一。

  一个人因侨居某地就是某地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在新安画派历史上,有许多画家曾侨居外地,如程邃、查士标侨居扬州,但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扬州人。近代翰林许承尧在所撰《疑庵诗》中有“题女华拟李长蘅溪亭宴坐图”诗云:

  “檀翁家丰南,门对清溪水。寂寥三百年,竹树自妍美。浪游不复归,故墟犹可指……”。

  又程读山埙《雨窗绝句》原注“李流芳,字长蘅,故邑人,客嘉定,因家焉。与唐叔大,娄子坚,程孟阳称嘉定四先生。旧家在丰溪上,苦竹数顷,清溪一曲 ,父老犹能指其处”。

  西溪南又称丰南、丰溪。历史上以吴姓为主,但老辈人常说“先有李、金、彭,后有吴家村。”可见,李姓来西溪南最早。在村的上端,还有李流芳的遗居,还有他的后代。

  《丰南志》载:“李流芳,字长蘅,丰南人。万历丙午举人。再上公车不第。天启壬戍,近郊闻警,赋诗而返,遂绝意进取。年五十五病,咯血而卒。”由此足以证明李流芳确是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人。

  二、 李流芳在艺术中的虚静观

  李流芳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人,至天启(162l~1627)间阉党专权,政治黑暗,乃绝意进取,放迹湖山。天启二年(1622)李流芳抱疴闭门作《长林丰草图》轴,怅然有感,因自题一绝云:

  欲挂衣冠神武门, 先寻水竹渭南村。

  却将旧斩楼兰剑, 买得黄牛教子孙。

  此诗中他已流露出浓厚的隐遁思想。因此,在文学、绘画等方面,他养成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境界,在感悟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时,他有独到的理解。且看《虎匠》游记: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与弱生坐钓鱼矾,昏黑无往时,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

  言哉。

  李流芳以“遂使山壑化为酒场”为“秽杂可恨”,极为推崇“山空人静,独往会心”的孤独之美,静默之美,正意味着

  他对澄怀观道、超象虚灵的山水情境的深刻理解。“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虚静中的知觉活动是感性的,同时也是超感性的。画家数次游虎丘,两次见虎丘本色,正是这种本色与我在“道”上相凑相忘、同化同一的本真之色,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他推崇徐声远诗句“偏宜夜半游”更表示出他对中国山水情境特定心理时空的选择。

  三、 李流芳对绘画师古人,师自然的理解

  在艺术创作上,李流芳是善于学习的。在师古人、师自然方面,他有自己的想法。自称:

  “余画无师承,又不喜临模古人,如此册于荆关董巨二米两赵无所不仿,然求其似,了不可得。夫学古人者,固非求其似之谓也。子久、仲圭学董巨,元镇学荆关,彦敬学二米,然亦成为元镇、子久、仲圭、彦敬而已。何必如今之临模古人者哉!余不能画,知其大意如此”。

  此话似有别意。其实,李流芳并非没有师承,也不绝对摒弃学习古人。他的本意是告诫人们不要只求形似,不要死临摹。临摹古人是取前人之精华,师古人传统而为自己所用,变他法为我用,推陈出新,独创一格,这才是他的本意。清代新安诗人、画家程庭鹭曾评价过李流芳的画,认为所以能“修然尘外”,是与他数年“往来两峰三竺,跌宕湖山”分不开的。李流芳既学古人之长,更重视师法自然。

  他曾多次在西湖写生,并把画稿拿出给程嘉燧欣赏。新安是他的故乡,他常来黄山、白岳之间吸取山水之灵气。陈楞山《玉几山房画外录》载有长蘅跋自作画数则。其一云:

  “甲寅九月,扫墓新安,过吴门,别季弟无垢于寓舍,持素册授予曰:‘遇新安山水佳处当作数笔,归以相示,可当卧游’。颔之而别。自禹航从陆至丰干,一路溪山红树,掩映曲折,或旷或奥,皆在画中行。归自屯溪,沿溪而下,清流见底,奇峰怪石,参错溪中,两岩束之,上限云日,所谓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者。昔人称新安江之胜,今始见之……”

  甲寅万历四十三年,李流芳正是40岁,在新安江泛游所见所闻的新鲜感受,深深地打动了他。之后,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历历皆影现乎此”。正因为李流芳常常深入生活,所以在创作实践中追求新意,特别是描绘特定的环境,能抓住事物的内在精神实质。他说:“古人画雪以淡墨作树石,凡水天空处,则以粉填之,以此为奇。余意,此与墨填者,皆求其形似者耳。下笔飒然有飘瞥掩映低上者,乃真雪也。”⑨可见他对绘画有一种创新精神,古人未表达的技法,他敢想敢做,这一想法也是基于师法自然的结果。

  四、 李流芳的“三不似”理论

  “诗画一律”是苏东坡提出的。“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郭熙《林泉高致·画意》云:“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这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命题。凡事都有度,若超过了度,事情就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过份地刻意追求“诗画一律”,如宋代风行的“诗意画”,那就悖离了“诗画一律”的本义。

  《自怡悦斋书画录》记载有李流芳的一段画论,表示了画家对“诗画一律”说的特殊认识,值得我们深思:

  “淑士在山中,取唐宋人小诗闲适者,属余书一素屏,犹以卷舒不便,因作册子书前诗,又令以诗意作小景。夫诗中意有可画者,有必不可画者。”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画必此诗,岂复有画耶?余画会之诗总不似,然亦何必其似?似诗亦不似画!岂画之罪欤”!

  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这便合成为李流芳绘画思想中的“三不似”理论。“不似之似”乃为真似。再回到诗画关系上看,二者各有它们的具体物质条件和特殊的构成规律,局限着各自的表现力和表现的可能性范围。因此“诗画一律”也就并非诗句与画笔一一对应的关系。

  李流芳指出:“夫诗中意,有可画者,有必不可画者”,“似诗亦不似画矣。”说明他对“诗画一律”的深刻理解。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 李流芳醉后得真知

  “酒”与中国文学有密切关系。唐代“酒中八仙歌”中有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唐代怀素作书有言“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绘画方面也是如此,唐代张志和酒酣乘兴作画,同时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王洽每欲图画,必待沉酣,解衣盘礴,吟啸鼓跃,先以墨泼,然后因其形象,为山为水,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宋代苏东坡尤以酒为神,尽用文章之斤斧。

  这一现象,在明代李流芳身上也体现得很突出。他的《墨戏图》册,笔墨酣畅淋漓,在册后的跋中云:

  “余醉后往往喜弄笔墨,今夜得酒,连尽得十八帧,孟阳见而爱之,即以持赠幸弗以示醒人。”

  还有他的朋友,项真曾题其《水墨山水轴》云:“李三每画画,未画先泼墨。点点落新烟,笔笔含生色。寒崖骨钦崎,树老宛蠹蚀。理趣固甚奇,米颠若相逼。醉后作此图,残峦满小幅。我将遗叔醇,清斋亦峻陟。君画妙入神,细看定有得”。

  六、 李流芳是《芥子园画传》的创始人

  芥子园是清初名士李渔在金陵周处台畔营建的新居。取“芥子纳须弥”之义。《芥子园画传》是李渔的女婿沈心友根据家中原存李流芳画的山水画稿43页,沈请山水画家王安节整理和增编而成。经过三年后增编到133页,把山水画各种技法条分缕析地介绍出来,并附临摹古人各式山水40幅,为初学作楷范。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渔69岁。在冬至日作《芥子园画传序》云:

  “因伯出一册谓予曰:是先世所遗,相传已久。予见而奇之,细观赏,委曲详尽,无体不备,如出数十人之手。其行间标释书法,多似吾家长蘅手笔。及览末幅,得李氏家藏及流芳印记。益信为长蘅旧物云”。

  又沈克庵心友跋云:

  “寒家蓄古人翰墨颇多,而长蘅此册,最为赏鉴家所珍重。今王子扩而充之,发前人所未发,尤为仅事。是《芥子园

  画谱》,虽为王安节所增辑,实托始于李长蘅矣。”

  《芥子园画传》在后来三百多年的美术教育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为普及性读物,但详尽而有系统,将高深玄妙的画论,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广大初学者作入门参考,作用很大。到清末,这套画谱被石印翻刻。

  综上所述,李流芳作为新安画派早期画家,无论在绘画实践、独特的理论及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李流芳,将对徽学研究和新安画派研究,无疑有积极的作用。

来源:黄山市徽州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