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口 曹 氏 外 科 简 介
曹 恩 溥
蜀口曹氏外科为清末年间歙县六大医家之一。因曹氏祖居今徽州区潜口镇蜀口村,是以传名。祖传六代,历今百余年。经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具特色,为病家所赞,并具有良好的医疗道德,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现简介如下:
一、 曹氏外科的起源和发展
曹氏外科始祖曹启梧,字鸣岐,晚年自号益著,生卒年份不详。约于清代咸丰年间从浙江嘉兴名医程玉田为师,学习疡科,出师后回乡里蜀口行医,医道日进。据民国版《歙县志》记载:“尽得其术,并有发挥,遇重病他医不能治者,应手辄效”。名播歙县、休宁、绩溪、淳安等地。且医德高尚,遇贫者赠诊施药,在当时传为佳话。
笫二代传人,曹鸣岐长子曹丞延,字益新(1866~1935年),次子曹丞隆,字兰阶(1868~1908年),继承家业,从父学医。因业务繁忙,医术颇有长进,尤其是1901年治愈了休宁翰林吴庭芬之背疽重病以后,吴亲送《妙手回春》匾额,沿途敲锣打鼓,影响甚大,从而名声大振,休宁、屯溪、旌德、绩溪、婺源及淳安等地上门求医者众多。1908年兰阶因病早逝。由于故居蜀口地处偏僻,交通甚是不便,为方便求诊者,1932年益新率其长子曹叙峻(字崇竹,1894~1956年)、长孙曹荫彭(字嘉耆,1918~1972年)迁居歙县富堨村行医(和本县名医王仲奇隔墙而住)。
次子曹叙彝(字典成,1906~1969年)留在蜀口继续行医。解放后,典成先生参加潜口联合诊所。典成先生不但谙熟外科医术,并对中医内科亦颇有研究,因中年患喉头结核而哑音,故又称“哑巴先生”。
蜀口外科的第四代传人曹嘉耆,15岁即随祖父益新、父亲崇竹习祖传之中医外科,19岁独立应诊,1948年迁居歙县城内大北街行医。因其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并受现代医学之影响,使曹氏外科又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嘉耆先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组织成立联合诊所,并担任县卫生协会常务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和县1-6届人大代表。因积劳成疾,于1972年不幸逝世。
先生一生忙于临床应诊,无暇立论著作。但留下数十年之医案,诚为可贵。先生整理的部分秘方验方已载于五十年代安徽省卫生厅主编的《验方汇编》一文中。
笔者曹恩溥,为曹氏外科第五代传人,17岁随父嘉耆先生学医,1979年参加全省中医药人员统考,成绩合格,被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录用为中医外科医师。1987年被聘为中医外科主治医师,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先后在歙县王村医院和歙县中医医院工作。1997年因工作需要调至中国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会工作,并在前进医院应诊治病。已从事中医外科工作37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擅长治疗对口发背、痈疽脓肿、无名肿毒、痛风流火、溃疡、乳房疾病及湿疹、皮肤真菌病、银屑病、带状泡疹、白癜风等顽固性皮肤病,曾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先后任黄山市一、二届人大代表,市政协三届委员、市四届人大代表、常委,现任农工民主党黄山市委秘书长。
笔者兄长恩泽,1966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1974~1975年参加安徽省“西学中班”学习,1979年参加安徽省中医药人员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被调至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工作。先后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安徽省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主任。现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肾内科学术带头人,第三批国家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安徽省卫生厅首批临床特色专业——中医肾病专业及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负责人。系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又系《安徽中医临床杂志》、《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委等,享受省政府津贴。先后在医学杂志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多次获省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及优秀论文奖等。曾任政协安徽省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
第六代传人章英,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第一届初级学徒班学徒,1990年毕业于宣城卫校,旋后跟随舅父(曹恩溥)学习中医外科医术,1993年出师,现在歙县中医医院工作。
二、主要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
(一)谙熟医理,精于证治
中医外科疾患虽以局部病变为主,但究其病因,多从内发,无论是审证求因还是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故曹氏外科历代都认为:外疡与内症异流而同源,并不是单纯的一方一药的治疗,亦非一个膏药,一撮药粉所能奏效。若不通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不谙熟医理、不明脉理,则不可为疡医。主张习外科者,应重视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学习中医经典,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临床服务,在临床中验证。吾祖上常曰:“谙熟医理脉学,得内外之术,每遇内外重病者,心中坦然,一经调治则得心应手。”故曹氏外科百余年来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其独到特点,是与重视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坚持内外同治的做法分不开的。
曹氏治病,注重辨证论治。如多发性脓肿好发于夏秋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症见四肢或躯干部发生一处或多处肌肉漫肿疼痛。他医多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如五味消毒饮或内疏黄连汤等苦寒药治疗,病情往往不易就瘥。曹氏则认为:此症乃暑湿流注,为先受暑湿之邪,继则寒凉外束,气血凝滞,壅阻于营卫经络肌肉之间而发肿于外也。临床表现必有高热不退,胸闷不舒,不欲纳谷,苔白腻,脉滑数等暑湿内停之内症表现,实为内外同病。治疗此病首当清暑化湿,通络消肿,佐以和营解毒,暑湿化而寒凝散则热自退,经络通而气血和则肿痛自消。切忌投入大剂苦寒清凉解毒之品,否则寒邪伏内,气血凝滞,更难痊愈。
一般多认为外科痈疽疮疡为肌肤浅表之疾,虽是疼痛而无妨性命。曹氏则认为不然,同是区区小疮,处理不妥或失治,亦能成“走黄”之灾。更何况脑疽、发背、疔疮、五肿等凶险之症,稍有不慎,同样有伤命之虞。但若辨证正确,治理得当,用药合理,则能化险为夷,关键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发展过程需有一个足够的认识,方能知常达变也。就脑疽而言,曹氏认为,在临床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以风温湿火之毒壅凝积聚于皮肉之中而发,易溃易敛易治,多以和营解毒清热利湿为法,一般以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即可。如在发病过程中,或因正不胜邪,或因碰撞挤压,或因恣食辛辣发物而出现疮形平塌,根盘漫散,疮色紫暗,溃烂少脓等火毒内陷之症,则属阳中有阴,实中夹虚也,治应扶正托毒,酌加透脓托毒之品。虚证属阴,多由情志内伤,郁火内发,或房劳伤精,肾亏火炽,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湿热内生等,治当补托为宜,多以托里消毒散加生地、丹皮、丹参等。但在其病情变化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壮热、口干、便秘、尿毒等阴中有阳,虚火相兼的症候,且此类病人每多兼有消渴病史,故在治疗时应慎用温阳峻补之剂,当酌加清热滋阴生津之品,以达到补偏救弊,调理阴阳之目的。由此可见曹氏外科辨证立法别具匠心之一斑。
(二)发扬特色,力求创新
博采众方,融贯众家而为己用,意在创新,亦为曹氏外科的特色之一。
曹氏很欣赏清代外科大家高秉钧的高论:“凡治痈疽,初觉则宣热拔毒,既觉则排脓定痛。初脓毒成而未破,一毫热药不敢投,先须透散。若已破溃,脏腑既亏,饮食少进,一毫冷药吃不得,须用和营扶脾。”祖上常曰:此乃外科理法方面之准则。但又认为亦有痈疽初肿而阴寒内结,气血皆虚者。若属阴寒内盛,脉络凝滞非温阳通络之剂难以疏通,而阳热盛炽,毒邪未清,虽溃亦难以宣解,则宜清热解毒之品。故对于痈疽疮疡,曹氏主张寒温得当,反对纯用苦寒之剂。先祖曾治一附骨疽,时令大暑,患者右腿内侧肿痛半月,经多方医治无效。证见局部肿痛漫散,坚硬如石,肌肤虽灼而肿块色紫似隔宿之猪肝,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少,便溏,舌苔灰黑而滑腻,脉来沉迟。追问病史,发病前曾外出负重,热甚,归后即用冷水淋浴,又卧阴凉迎风之处,逐发此病。再观先服之剂均属一派寒凉之品,先祖斟酌再三,认为其素体虚弱,卫气不固,感受暑热之邪,复因阴寒内侵,肌卫寒束,腠理闭塞,脉道阻滞所致。当以温散通阳,宣通脉络为要。若过服寒凉,岂不更迫寒邪伏内,气血凝滞,焉能消散耳!今虽值酷暑,亦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而祛邪,非姜桂不能解其寒凝而通络,非熟地难以活血而行瘀也。故以阳和汤加藿香、佩兰、丹参、红花、穿山甲等,五剂后肿痛消其半,稍事加减续服六剂而瘥。
对于方剂的运用,曹氏外科亦是如此,崇先贤而不泥古。如对于乳痈的治疗,诸医多以“括蒌牛蒡汤”作为主方。而曹氏认为:乳痈的病机为乳汁郁阻,乳络闭塞和肝气胃火郁滞所致。故治疗当以通、清两法为主,但“括蒌牛蒡汤”清凉太过而发散宣络之力不足,况产妇过服寒凉也属不当。故自拟“鹿角地丁汤”作为治疗乳痈的主方。方中以煨鹿角、穿山甲温通消散,宣络下乳;两地丁、银花清热散结,
以清肺胃壅火,寒温并用,相得益彰,再加以调和营卫气血之品,共奏宣络下乳,散结消肿之功,临床运用,每每获效。
(三)注重外治,研配效方
曹氏外科的又一特点是擅长运用外用药物。认为:外科治病,应重视外治法,因外治法简便易行,药性直达病所,收效甚快。如在痈疽初起阶段,正确地运用外敷药,对于一些经久不愈的溃疡疮口及皮肤病更是疗效显著。曹氏外用经方,现简介如下:
1、痈疽疮疥多由外感六淫邪毒;或外伤积瘀,或情忐内伤,饮食不节;或房事损伤,痰瘀内滞等因素所致。其病机则由于局部的气血凝滞,壅阻于肌肤、经络、筋骨之间。但曹氏在配制此类外用方剂,大多不细辨病因而是选用具有活血止痛、温络散寒、化瘀软坚、散瘀消肿作用的药物。在剂型方面多以箍围药和膏药为主,并常在同一方面中温通散结药与清热散结药合用。如在治疗由于风寒温痰侵袭脉络,损伤筋骨而致阳气失和、气血凝滞的阴疽肿块,用葱蜜调敷的“南星阴消散”中,既有温热发散、逐寒化痰之品,又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物。而在治疗风热火毒相结、气血不通所致红肿硬块的“阳消乾坤散”中,虽以清热散结之品为主,但亦用了温热化痰之品,可见其主张的“寒热并用”这一独具特色的观点,也体现在外用配方中。
2、对于慢性溃疡、臁疮、瘘管等疮口的外治疗法,曹氏主张:疮口内的腐败组织,瘘管内的异物息肉及骨疽形成的死骨必须清除,否则不利于新组织的生长,影响溃口的愈合。尝曰“腐瘀不除,则新肌不生也。”曹氏研制的以“朱砂生肌散”为基础方的拔脓生肌外用方剂,就是遵照去瘀生新这一原则所拟定的,用以治疗溃疡效果颇佳。
3、曹氏常以绵纸搓成细线,蘸药插入久不收敛的溃口,瘘管窦道及手术的疮口,独具特色,较好地起到提脓祛腐、拔毒引流的作用。药线的粗细、长短可根据疮口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瘘管、窦道主张药线开始一定要钉到底,否则脓管不易腐蚀。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疮口的脓性分泌物减少,则应逐步缩短药线的长度,以免药性腐蚀新肌而影响疮口的愈合。常用药物有三王散、三仙丹。前者多用于结核性疮口及顽固的瘘管等,其腐蚀作用较大,提脓拔毒力强,血管丰富的部位及黏膜、眼睛旁忌用;后者则多用于脓肿切开的疮口,有提脓引流之功,脓净后即停,疮口改掺朱砂生肌散。
4、皮肤病往往缠绵延发,难以就瘥,尤其是顽固性疥癣往往内服十数剂乃至数十剂中药而疗效不佳。但曹氏认为若能合理、正确地运用药物外治,能缩短疮癣痊愈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在临床中研制了以“玉肤散”为主治疗皮肤病,具有清热、收敛、利湿、润肤、止痒之效。以麻油调敷患处,疗效颇佳。
5、曹氏外科十分讲究外用药物的选择,非道地药材不用,并严格要求按照药物的配制规范,该水飞的要水飞,该另研过筛的则不得马虎一点。强调:外用药切切要细,必须研至无声,方可使用,一律过140目筛。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而影响发散吸收,用于溃疡则使疮口疼痛而影响愈合收口。
三、 强调医德修养, 主张赤诚待人
曹氏外科认为:光有高明的医术而无良好的医疗道德则不为大医也。故曹氏历代均把继承良好的医德医风同继承祖传的外科医术看成一样重要,主张对病人要怀有慈爱怜悯之心。力求医术要精,对病人的心地要诚。诊病时对病
人应和蔼可亲,认真负责,切忌草率从事而贻误病情。从不妄取病人的钱财,从不计较病人的酬金,对贫苦者常周以药资。主张同道之间要精诚团结,反对相互诽谤,在医界要有“君子”之风。
中医外科是我国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曹氏外科有其独具特色的医学观点和临床经验,并有历经几代遗传下来的祖传秘方,这一切都十分宝贵。笔者和后继者尚须进一步整理发掘,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于民。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