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徽州区中医世家概述

发布时间:2020-10-29 10:04:19

徽州区中医世家概述

胡武峰    许又雄

  今之徽州区由歙县析出,其地域正处古新安六邑腹地,交通便捷,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多硕儒,多显宦,多巨商,亦多名医,医家遍及乡隅,其传承历久,声名远播者有十数家。此十数家或代不乏人,传承至今;或悬壶异埠,造福他乡;或以著述名世;或以刊书利国;或以授徒泽邦。有的名医、名著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一席之,为新安医学、为徽州文化增色不少。现按年代先后概要叙述如下:

  岩镇方音,字舜和,明正德、嘉靖间人。早年经商于淮阴,  曾拯书生孙一龙于困境,后又遇于浙江,孙赠以巨金,坚辞不取。孙感而授以秘方,遂业医,传为医坛佳话。子一诚(字以明)承其业,后医技精进,寓于京师,隆庆初(1567或1568年)加入我国最早之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会友为全国各地在京名医46人,属歙籍者6人)。此后方氏一门多名医。

  岩镇吴洋,号篁池,明正德、嘉靖间人。先世业眼科(目庳医),至洋时医名渐著。洋以振吴家医业为己任,广读黄帝、仲景之籍不辍,并遍求名师,汇众之长,终成歙之名医。精伤寒、杂病。子桥,字伯高,聪敏勤学,医名与父齐。近人许承尧先生《歙事闲谭》著有《世医吴洋、吴桥》一文,谓《太函集》中吴洋、吴桥传,罗列方案,长竟一卷,殆万数千言。可见汪道昆先生(1526~1593,号太函)对洋、桥父子医道之钦佩。文中称“洋以奇胜,而桥务出十全,得当则举全功,不得亦可无败,久之声名出洋上。”可见父子性情各异。又记洋曾往祁门受业于汪机(1506~1566,号石山),“机得洋大惊,谓割海阳以东听子矣”。则机亦久闻洋名,洋、桥父子与汪机同时代人也。桥子和仲、文仲皆承家学,业医名著。(《岩镇志草》元集《古迹》“池上草堂”即记洋、桥父子事)

  余午亭(约1516~1601),字淙,明嘉靖间富山人。先攻举子业,读儒学30年,后从堂兄余傅山(1512~1585)习医。傅山曾任钟祥县令,工儒通医。午亭从其学,相与磋切,技艺精进。著内科《诸证析疑》四卷,医林竞相传抄,称为“苍生之司命”。另有《脉要》与《余午亭医案》传世。门人吴昆(1552~1621),字山甫,澄塘人。15岁从师,三年业成,又负笈万里,遍访名医,“不减七十二师”,终成全国著名医学家。午亭之学世代相传,至其第七代孙余昭令,经验累积270多年。午亭曾孙士冕,元孙之隽,及士冕门人吴人驹皆一时徽歙名医。午亭弟子中吴昆“出于蓝而青于蓝”,声名最著,影响至今。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连建伟教授在《新安医学研究文集》(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编)序言中说,新安医家、清太医院院判吴谦主编的《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和明代吴昆所著的《医方考》“这两部名著对我的医学生涯帮助极大,至今我仍放置案头,时常披阅”。并指出,吴氏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且言简意赅,常常一语中的,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剂理论专著。《歙县志》又指出,吴昆著《脉语》一书,批评了高阳生《太素脉》以候脉来测知人的智愚、寿夭和贵贱的唯心观点,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启发。《医方考》和《脉语》于1935年为曹炳章先生编入《中国医药大成》。《医方考》并在1580年和1619年即分别被朝鲜和日本刊行。其另一部医著《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也为医家重视,广为流传。   

  中山(灵山)方有执(1523~1595),字中行,因家人多病  多夭故(先后二妻早逝、五子女幼殇),愤而弃儒习医。精研张仲景《伤寒论》,意其垂世久远,当有错简。竭20余年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八卷,后附《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卷。首倡《伤寒论》错简之说,开错简研究之先河,并指出《伤寒论》不限于治伤寒,扩大了仲景学说的应用范围,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初医学家喻昌(1585~1664,字嘉言,江西新建人)继承并阐发方氏错简说,著《尚论篇》、《尚论后篇》。后世医家认为,  《伤寒论条辨》为国内精研《伤寒论》三大注本系“方喻系”之代表作,其影响已及于日本和朝鲜,可以说这是新安医学的一大亮点。   

  吴正伦(约1529~1568)字子叙,明代澄塘人。幼年丧父,家贫好学,年轻时师从浙江名医陆声野,后历游三吴、齐、燕。于京都为公卿起沉疴痼疾,又治愈穆宗贵妃和幼年神宗之病,获穆宗奖谕,名噪京都。遭妒恨,为太医毒杀。著有《脉症治方》四卷,附医案一卷,清初名医程敬通极称之。正伦次子行简(字居敬),曾孙冲孺、任弘,元孙力田、天士相传数代,均以医名。天士(吴楚)平日诊治验案随时纪录,辑成《吴氏医验录》两集,并《宝命真诠》等传布于世。

  杨守伦,潜口杨氏儿科创始人,明万历年间以儿科鸣世。独创“鸡肝散”治疗小儿疳积,服用简便,疗效卓著。传至六世孙章国,十一世孙养斋,十三世孙以阶。以阶字培森(1910~1979),15岁随父习医,学验俱丰,精儿科之术。1956年后任歙县人民医院中医组长,1969年后任安徽省立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晚年受聘为安徽省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班伤寒、温病指导组组长,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分会理事、秘书,著有《儿科临证验案》。杨氏儿科历传至今已380多年。   

  丰南(溪南)吴勉学,字肖愚,明万历年间人,为通医大出版家。其家富有,多藏书,好医藉,常自校勘,并出资付梓。如所刊行之明王肯堂(1549~1613)《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收历代医家文献44种),书家以为“珍本”。所刊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亦为藏书家视为宝典。吴勉学出巨资刊行重要医籍,造福家邦,遗泽后世,数百年来为医家称道,实为新安医学之又一亮点也。   

  岩镇吴道川,明隆庆、万历间人。学医于芜湖丁氏,后徙居钱塘,善治男、妇、儿科。万历15年(1587)浙地疫疹流行,遍及各邑,与子元溟日诊百余人,活人甚多。元溟(约1561~1642)字澄甫,其于医详求博考,究脉探源,尤精儿科。晚年著书以达父意,述其父早年与当地名医邵愚斋、俞小亭等相与辨论,校正经验之方,并附经历已验之见,撰成《痘科切要》、《儿科方要》各一卷,为天花诊治和儿科方药研究作出贡献。

  洪坑洪玥,明朝人,幼孤家贫,因母病弃举子业转而习医。擅外科,著有《外科秘要》。明嘉靖《徽州府志》谓:“自玥之出,郡之治外科始有宗法”,可见其医名。

  洪桂(1829~1896),字月芬,清咸丰、同治间洪坑人,世医洪映中之子也。至月芬已七世。承家学,精内科,于暑湿之症尤有心得。撰有《抑隅堂医案》。弟子洪竹潭(1870~1930),名溶,擅治时病,亦精于内科杂症。为人谦恭重义,师殁后仍在其家应诊三年,所得奉养师母,并带恩师月芬遗孤韵澜学成。韵澜(1880~1959)名祺,弱冠曾中试入庠,后习医,业成乃悬壶岩镇。擅治内伤、外感、温病。1952年参加岩寺联合诊所。1980年歙县卫生局集其遗方编为《洪韵澜医案选》。门人有江以古、张寄九、舒眉轩、张颂山、吴席尘、洪寿民、汪文田、江宗权等十余人。孙必良亦业医,现为歙县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蜀口曹启梧(字鸣岐),曹氏外科创始人,清咸丰间师从浙江嘉兴名医程玉田学习疡科,尽得其术后回乡行医。1901年治愈休宁翰林吴庭芬背疽重症,受赠“妙手回春”匾额后名声大振。长子丞延(益新),次子丞隆,孙崇竹、典成,曾孙嘉耆,元孙恩溥皆承其业。为光大祖业,方便就诊,1932年丞延率子崇竹、孙嘉耆迁居富堨行医。1948年嘉耆又迁居歙城大北街开业。典成则仍留蜀口,服务乡里,1952年参加潜口联合诊所。嘉耆1956年在歙城组织联合诊所,担任负责人,并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此后,多次被安排为县政协委员,当选县人大代表。门人巴坤载为歙县城关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已退休寓屯溪),亦有医名。嘉耆子恩溥17岁随父学医,1987年被聘任为歙县中医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后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现为黄山市前进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曹氏外科历已五代,积140余年之临床经验。其特点是注重辩证论治,使药性直达病所。有朱砂生肌散、乾坤消肿散等验方传世。   

  呈坎罗卓庵,光绪末年创立呈坎罗氏妇科,擅治经、带、胎、产诸难症,尤精于“种子”之术,被求嗣者美喻为“送子观音”。子继文(1907~1974),孙毅,皆承业,有医名。

  与罗卓阉几乎同时,呈坎又有罗子厚(1874~1960),名杰,亦擅妇人经产诸科。传其按脉断早孕(四十天)男女,百无一失。子敏修(1906~1979),字省三,又字正平,幼承父教,志于医。193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1933年创立上海立德医院,同时受聘于慈航与惠生高级助产学校和新中国医学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岩镇创办当地首家西医诊所——徽州医院。设妇产科,推广新法接生,大大降低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次年为集结于岩镇之八省游击队(新四军)义务治病,被叶挺将军誉为“义务军医”。1945年后又多次到游击区为指战员治病,1953年任岩寺联合诊所所长,1960年任岩寺医院副院长。曾任数届歙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疡科论证》等遗著。敏修次女永明,1964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1982~1984年参加援外医疗队到南也门工作。现任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又兼安医大附院妇产科主任,系中华医学会会员。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省级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忠堂方乾九(1876~1961),字肇元,20岁时拜苏北名医苏成斋为师,24岁返里应诊。擅治内科杂病,尤精调治肺痨咯血,人称“忠堂肺科”,称先生为“忠堂先生”。1952年参加岩寺联合诊所,耄耋之年仍坚持门诊。所遗医案,被歙县卫生局辑录成册。一生授徒37人,门人胡文田、丰文涛、殷巨宾等均已医名。长子建光(1900~1968),14岁随父习医,师满考入杭州省立医专,23岁返里行医。精治肺疾、臌胀,与其父同被称为“忠堂先生”。1952年任岩寺联合诊所副所长,1956年受聘为安徽省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任歙县血吸虫病研究组副组长,同年调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后兼教省中医学院,并两次出席全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著有《诊疗随笔》一册。门人有巴坤杰、许维心等,皆有医名。乾九侄泳涛(1903~1979),字起沂,从叔父学成后,于1932年在屯溪开业应诊,擅内、妇、儿科,名播开化、淳安、婺源等地,曾任屯溪中医联合诊所所长,徽州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晚年撰有《方泳涛医案》。

  石桥许寿仁(1904~1970),字昌,又名兆基。幼丧父,家贫。16岁受业于江西鄱阳名医江仲孙。1929年参加南昌市政府医师考试,获甲级第一名。1930年悬壶于南昌“安徽会馆”。1947年集资创办江西中医学校,任校长。招生两届,毕业生遍布赣、粤、鄂等地。1955年任南昌市医药学会主任委员。撰有《许寿仁验方》一册。卒后,门人及子侄又整理成《许寿仁经验集》一书。

  除以上世家名医外,近现代尚有蜀源鲍兆榜(1888~1963)、岩镇金霁时(1906~1982)、潜口杨伯渔((1909~1976)、澄塘罗履仁(1914~1999)等多位名老中医为歙县和徽州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被广大人民怀念和称道。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