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桂林老街:一条记忆中的老街

发布时间:2020-11-06 09:24:46

  在歙县东乡桂林镇桂林村,有一条水街,古树、古桥、古屋相依为伴,流水从边而过,风景独好。桂林及周边村民的商贸往来曾在此集中,繁盛一时。而今,提起水街,鲜有人知,留下的只是往事的记忆……

  人在岸上走,水在脚下流

  蔡明章在桂林村当了18年的村主任,对这里十分熟悉。他告诉记者,曾经的桂林老街,边上有一条水渠,也被当地人称为水街。水街于明朝洪武年间建成,长800米,宽3米。原来水街上的路很窄,只有如今一半,旁边水渠有明有暗。当时建水渠的目的就是方便村民浣洗和灌溉防火,村内百姓用水、防止火灾,还为下游潭石村等地的几千亩土地提供灌溉水源。

  蔡明章说,水街上曾经有过多家店铺。包子铺、理发店和小卖部,比比皆是。在一家叫老雕的理发店,记者见到了老板张绍林,他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理发,这门手艺从他爷爷手上传下来,至今已有三代。“剪个头发10元左右,每天来剪发的人都是常客,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把这门祖传技艺多坚持两年。”今年54岁的张绍林说。

  洪森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他的伯父、桂林村村民洪忠今年82岁,已至耄耋之年。说起桂林水街,洪忠有如打开了回忆的闸门。他说:“桂林老街原来都是清一色石板路,上连丰溪,下到太子山(如今的练江牧场)。这一段全部都是横铺的石板路,一边是路,一边是水,还有桃花、李花,特别漂亮。”据洪忠描述,桂林水街是条商业街,各式店铺一应俱全,小百货、棉布店、豆腐店、饭店、吃食堂等,来往的商客很多。“原来村水口种有桃树、柳树,我小的时候都见到过的,老桥头还有个观音庙,后来都拆掉了。”洪忠一边回忆一边说。

  在桂林水街,至今仍流传着当地最大的地主洪老一的传说。洪忠告诉记者,桂林村的洪家祠堂于明朝前后建造,原来非常壮观,洪本仁堂是洪氏的总祠,有个八角亭,门外还有两个大石狮。桂林村内以洪姓为主,洪老一原名洪翼宾,曾考到举人,在桂林洪氏中辈分比较大,加上有文采,是洪氏一族的族长,曾是歙县的东王。“当时他说一句话,大家都要听的。”洪忠说。洪老一家的桂花树已经有100多年,桂花树就是他手上栽的。他家的后花园,现已成了今天的村卫生院。

  当地人说,桂林村名的来历,是因为在建村时栽种了大量的桂花树,此说并未得到全面证实。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据县志记载,桂林位于歙县东乡,周边与徽城镇、富堨镇、北岸镇、溪头镇及绩溪县临溪乡相接,河流有杨之河、布射河,芜屯公路与徽杭公路交汇于该镇吴川村金三角。桂林村地处扬之河下游西岸,此段河面古称牛渡溪,对河东北是新馆、牌头,东南为殷家村(古称上里)。古称金竹垣,先有胡、叶二姓居住。南宋绍兴六年(1136)洪氏迁入,后成村之主姓,引韩愈“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诗句,改村名金竹垣为桂林。

  历史上,桂林的农业以粮油生产为主,历史上多囤粮大户。传说有某大户,卖粮、借粮皆由买者自己量斗,自报数目,遂得“自不量”美誉。村内有龙渡桥(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桥东端有观音阁、西端有举觞亭;东阳街口有关帝庙;村内村周有荷花桥、汉公桥;统宗祠附建有万年戏台、社屋,祠西有三元井、陶园;村南有磻飞馆;牌坊六座。如今,仅存龙渡桥。

  根据桂林村收集的资料,唐代德宗建中朝(约781年)观察黜陟使洪经纶,因议罢方镇兵权,开罪奸佞权贵,左迁宣歙观察使,从下邳宦居新安休宁之黄石,是为新安洪氏始祖。八世祖洪鋐迁歙南叶村,十六世祖即叶村八世洪纲,南宋绍兴丙辰六年(1136年)由歙南叶村肇迁桂林,成为桂林一世祖。

  新安洪氏,桂林开派在宋,称雄族望者显于明,明清之际称雄新安的洪氏首推桂林,歙东桂林洪氏,明清之际人文鼎盛,“桂林洪”因此成为雄踞一方的名门郡望。明成化至清光绪年间,桂林有洪汉、洪文衡、洪辅圣等多位文武进士,其中洪钧中状元,洪辅圣、洪天擢父子进士,洪辅圣、洪佐圣、洪翼圣同胞进士;举人15名,有洪锡珂、洪淑泽、洪大庭、洪典、洪如樟、洪一鹤三对同科举人;贡生10名,仕宦61名,其中知县(含代理)10名,知府1名,侍郎 7名,布政使、巡抚7名,守备以上武职4名。

  最让村里人备感荣光的,是曾经出过一个状元洪钧。洪钧,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祖上原籍安徽歙县,曾祖时迁往苏州。同治年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

  洪钧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父亲要他放弃儒业,去学做生意。而从小“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洪钧,不愿意从商,请求父亲让他继续读书,父亲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洪钧更加勤奋好学。18岁,考中生员,补县学生。清同治三年(1864),考中甲子科江南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殿试以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留住记忆 展望明天

  老街、古宅、小巷,是桂林水街最关乡情的字眼。在桂林水街,还有一段三元井的动人传说。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桂林有一洪姓富户,做盐和木头生意,生活相当富裕。夫人生了三男二女,到了读书年龄,就在花园里建立了私塾馆,请了教书先生,教子女读书。园内环境优雅,四季香气怡人。通过培养教育,若干年后,通过乡试府试之后,就进京赶考,三兄弟接二连三分别都考上进士,也就是歙县志上记载的洪辅圣、洪佑圣、洪翼圣三兄弟,一时光宗耀祖。徽州府台、县城东门外,都竖立了牌坊,洪氏宗族也在该户屋后打造了三元井,以表示永久纪念。当时,家中二女要等三兄圆房才能出嫁,因此二女年龄偏大,又要门当户对,一时难以出嫁之后,就在桂林源塘村,光天坞造了一所尼姑庵,二位小姐就带发当了尼姑。从此,“一门三进士,二女做尼姑”的故事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在桂林水街,三元井仍然存在。

  蔡明章说,目前村内老房子已经不多。在一间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老房子,建造于清朝,三进两明堂的结构。蔡明章告诉记者,这间房子仍有村民居住,户主叫洪少华,负责全村有线电视的安装,父亲洪家义是黄埔军校二十六期学员。

  村支委范海滨告诉记者,桂林水街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破坏。“目前镇里正在挖掘整理桂林水街相关历史资料,仅有的资料要保存好。”范海滨说,未来将加大对老房子的保护力度,通过大力宣传,保护仅有的遗产,留住最后的记忆。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