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朱村老街:新安江上的码头街

发布时间:2020-11-16 10:29:14

  眺望朱村,一弯江水环绕半月型的村庄,两岸青山遥望,村中竹林掩翳。这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村舍错落有致,隐于草坪绿树间,一幅“鸟度屏风里,人行明镜中”的田园诗境。朱村老街,就在这如画的风景里……

  此地曾被称为“小上海”

  孙义根在朱村土生土长,对这里的一街一巷、一草一木很熟悉。“这儿有一个风水塘,塘边是一口水井,叫汪铁井,井内的水冬暖夏凉,原来水井周边都是水田,井水可以灌溉农田,大半个村也都是靠这口井饮水。”在村口,孙义根带着记者一边走一边看。

  在孙家祠堂门前,孙义根停下脚步说:“祠堂已经倒塌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们这里的造船厂搬走了,就没人管理了。祠堂曾提供给歙县造船厂用作办公用房,造船厂搬到深渡后,现在就剩下一个几乎倒塌的框架。”

  沿着村中小路来到老街,街不长,孙义根说只有五六十米,但显然不止,曲曲折折,一圈走下来,两百米是肯定有的。街不宽,两米多,如今只剩下零散几幢老房子,有的甚至已经倒塌。

  孙义根印象中的朱村老街,商铺林立,饭店、食品店、理发店、药店、当铺等应有尽有,商贸繁盛。孙义根说:“早在清咸丰年间,徽州闻名的徽商富户‘苏百万’——苏宝善的后人苏德泰就在这里开设总栈,以盐行为主,兼营茶叶、黄烟、绸布、煤油等。在老街的中心,这里地势较高,店铺众多,一家药店已经不开了,据说全家人已搬到县城居住。店内多为木质柜台,冬天船工下雨下雪不能干活,都来这里歇息。原来的邮电局也设置在这里,相当热闹。”

  距离老码头的位置,有一个栏杆美人靠,虽然靠子换成了水泥,不伦不类,但依稀可以感受到曾经的味道。这里现在仍有多家商店,据说曾是朱村最繁闹的地方,最古最大的水埠头也在这里,几十级台阶一直通到江边水埠头上。

  孙义根说,老街上有一部分店铺是外地人开的,客流很大。过去山里有很多卖柴火的村民天没亮就来了,担到县城去卖,卖完了中午也在这条街上吃饭。

  村民朱六顺今年年逾花甲,在老街上开了一家杂货铺,专营烟酒、五金等,“我这个店是1996年开的,现在生意差了,只能混点生活费。”说起小时候眼中的朱村老街,朱六顺有些激动地说,朱村老街曾经是兴盛的,除了店铺,还有供销社、药店、信用社、乡政府、中学小学以及卫生院,老百姓生活中的所有事都能在一条街上搞定。

  码头是朱村的气场所在

  在徽州,在新安江畔,在陆上交通不尽发达的年代,水运是徽州子民来往贸易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歙县境内,江河水深岸阔之处,欲达彼岸,主要靠津渡。据明万历《歙志》记载,县内有官渡18处,歙县雄村镇的朱村渡就名列其中。

  朱村原名朱家村,距县城12公里。解放后,曾设立朱村区、朱村乡、朱村管理区、朱村公社等,现归雄村镇管辖。从县城出南门走新安古道,十里练江,急流奔泻,怒石峥嵘;从环抱当年香火盛极一时的小南海,顺势延着宰相故里雄村流淌而下的渐江交汇于朱村,在此合流为新安江。这里江面开阔,波光潋滟,山色空蒙,恬静、明丽,妩媚动人。隔江相望的将军山,嵌岩峭峙,以隋文帝命蔺亮将军带兵守歙而得名。

  民国31年,朱村曾是徽州水陆驿运分站,直到抗战胜利后撤销。“原来朱村有一个造船厂,造船、修船,轮船底是尖的,船造好便顺着轨道运到河里。那时朱村一共有12个生产队,其中6个生产队都是船工,家家户户都会造船,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这在整个黄山市都是不多的,只可惜现在全村只剩下两个船工了,这门手艺正慢慢消失。”说到朱村曾经的造船业,孙义根说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隶属于歙县造船厂,专门负责造船,后来从造船厂退的休。

  在老街东头,也是村口处,有一个大码头,这里是目前朱村唯一的轮渡,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汇集此处,或走路,或骑电动车,频繁往返于两岸。

  当地村民说,渡口自古就有,这里西达屯溪50里,东达杭州300里,北达渔梁坝8里,古时有百船泊水、桅杆齐发的壮观场面。原来有4条渡船,现在只保留了一条渡船到浦口对面河。孙义根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开万人大会时,朱村曾用船搭桥,百余条船搭成一座桥,像一条船龙,十分壮观。

  “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当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商,也就是从这些水埠头走下,沿着这条水路辗转前往杭州、苏州、扬州等地做生意。而如今,这些旧时代曾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埠头只是附近居民洗菜浣衣,孩童们抓鱼钓虾的地方。古老的水埠头静静地矗立在新时代的光芒里,一如缓缓流动的渐江水,没有悲喜,只有未来。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朱村每年都有端午节跳钟馗的习俗,演员们在村中巡游嬉耍,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流传至今。虽然朱村老街已不如当年热闹,但依然保留了水码头的各种特色。而更重要的是,朱村村民悠闲的原生态生活状态,成为老街最具标志性的风景。

  欲重振古码头风采

  记者发现,村内的老房子不少,很多已经无人居住。朱村167号是村民吴好友家,他家的房子是从太爷爷手上传下来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老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用作堆放柴火。“没办法,不好修,房子水位太低,一涨水就漫上来。”吴好友说。

  孙义根说,老街还是那条街,只是衰败了,人流也少了。老街以前是石子路砌起来的,都是就地取材河塘里捡来的,差不多大小,清一色很好看。可后来为了方便村民行走,都浇上了水泥,现在来看反而是一种破坏了。孙义根说,曾经繁华的朱村老街,特别是最近这几年,衰败之感犹盛。“老百姓到县城不方便,没有公交车,去年村里的医院也搬走了,很多村民看病很不方便。”说到这里,孙义根很无奈,希望记者向上反映反映。

  歙县雄村镇朱村党委委员汪维国表示,对雄村古村的保护,镇里面也在做规划,计划把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村子申报传统古村落,利用传统古村落的资金进行保护。但由于雄村镇的古村较多,一次申报太多怕适得其反,因此目前还未把朱村进行古村落申报,不过已经列在下一步的申报计划中。针对朱村的古码头曾经很繁荣,政府拟编制一份规划,欲重振古码头雄风,现在正在初步规划。而对于古民居、古祠堂、古亭等古迹,只能通过古民居保护项目资金进行保护,我们会按照申报一个保护一个逐步落实。

  后记:走笔朱村,江水潋滟、人行明镜。踏步古街,时光倒流,思绪蜿蜒。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村庄,这里隐匿着徽州船民无数生动的故事。或许,随着时光的推移,已经没多少人知道她在水运时代织就的辉煌;或许,恢复朱村曾经的样子会淹没在深阔无比的新安江里,但我们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朱村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来源:黄山在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