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军
毕沅(1730-1797),休宁闵口人。毕沅虽寄籍于江苏太仓,但一直以新安人自居,在其诗《四十生朝自述三首》中即有“吾家老宗系,本是新安分”之吟述。
这位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状元,一路官至湖广总督,在“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所出的共19位状元中,是最位极人臣的。毕沅一生为政勤勉、爱才好士、修文重教,留下诸多佳话。
重修关中学院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9年)的关中学院,是明清时期传承关学的知名府邸。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毁天下书院,关中学院亦在其中。清朝前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关中学院几近荒废。
毕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莅任陕西巡抚之初,以为“移风易俗,教化为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关中书院,广求社会贤达、延请江宁进士戴祖启来主持关中书院,还在全省选拔出一批优秀生徒于书院中学习。“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在政事之余,他还亲自前往书院授课。在毕沅的努力下,这座命途多舛、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书院得以重放异彩,时人云:“关中书院英才遍秦中。”
整修西安碑林
除却书院,毕沅在陕西主政期间还大力扶持各项文化工程,如奉祀文武成康四王、整修华岳庙、修缮杜甫祠、重建西安灞桥、修葺西安城墙、为乾陵等多处文物立碑等。在这其中对后世贡献最大的,还数对西安碑林的全面整修。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毕沅到碑林视察时发现碑林内房屋已然倾塌,碑石横卧于荆榛瓦砾之间,满目疮痍。在震惊和痛心之中,他立即组织了重修和保护碑林工程,主要包括修整房屋,规划建筑,整理藏石并编目著录、组织陈列,采取禁止拓帖等保护措施,并派专司人员管理。他还花费巨资,收集散落民间的汉唐碑碣汇集于碑林。可以说,西安碑林能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如今收藏中国古代名碑最多的艺术宝库,与毕沅修缮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新编《续资治通鉴》
毕沅博学多才,精通经史,一生编辑了很多对后世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就包括《续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史书杰作,记载了上起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到了近世便出现了时间上的真空,后补续者大有其人,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清康熙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等,但这些续编在史事记录、年月编排等方面多有讹误。
毕沅基于以上诸多因素,决心要编纂一部新的《续资治通鉴》,以校前人之失。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他广延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英俊,博采群书,着手修史。此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共历20年,四易其稿,最终成书时段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220卷;纠正了以往史书略南宋、略辽金元之弊,且不载史论,暗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成为后人评价较高的一部《续资治通鉴》史稿。
收藏《清明上河图》
勤政之余,毕沅在生活中也十分慷慨仗义,亦爱收藏书画。民俗画的代表,“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一经问世,便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在其传奇收藏史中,有过一段属于毕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时任湖广总督毕沅委派其弟毕泷,花重金从《四库全书》总校官陆费墀手中购得《清明上河图》,精心保护、不时鉴赏,画上亦留下了印记。毕沅死后2年,毕家因案牵连被籍没家产,《清明上河图》遂被收入宫中。在记载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的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中,有毕沅此段收藏前后之记录。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