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宁
徽州百工的成就让我们骄傲,国之匠心精神让我们感叹。徽州工匠,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与守护者。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时代的发展逐步逼仄了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徽州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徽州百工的技艺也面临二律悖反的尴尬:一则是一段荒唐时代对传统工艺的偏执认识造成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流失与断层,徽匠的精神得不到尊重,徽州百工的技艺后继乏人:另一方面,浮躁的现实需要使得各种伪“文化传承”大行其道,背离文化真谛、违逆工匠精神、粗制滥造的现象层出不穷,构建新的乱象……
所幸,徽州百工的种子依然存在,徽州百工的匠心依然留存,徽州百工的执着基因依然活跃,徽州百工的血液依然流淌。
我们不会忘记,1979年8月,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俞金海就作为徽州漆器的唯一代表和其他几位徽州匠人一起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作为徽州百工的代表,作为国之匠心的传承人,被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尊称为“楚漆国手”的徽州漆器名家俞金海与张仃、华君武等一起探讨百废待兴之时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位原屯溪工艺厂的漆器工艺师,1959年至1960年,曾与徐丽华、饶云卿、甘金元等漆器艺人带领他们的徒弟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部装饰的设计和创作,著名的“迎客松”、“佛子岭水库”彩绘壁画,刻漆“百子图”屏风等就出自他们之手。1978年他从一块古代遗留下的漆砂砚残片入手,并借鉴亚明先生收藏的一方漆砂砚,经过多次的分析、研究、实验,使漆砂砚这一古代奇珍重显光彩。著名书法家田芜赠诗曰:“南端北歙出深山,独有俞君作漆研,鸟无能添潇洒笔,人工巧夺胜天然。”著名书画家赖少其看到漆砂砚后,惊叹不已,特挥毫称赞“功同天造”,称赞俞金海“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锅内煮山川”。如今,俞金海的孙子俞均鹏也成为徽州漆器的传承人。
我们不会忘记,参加过第一届农展会展厅建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的设计修复,被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为“徽州木雕正宗传人”的王金生,2001年已是73岁高龄依旧为无锡市灵山雕刻《五百罗汉图》。两年时间,王金生亲自雕刻罗汉人物,师徒三个人吃住在工地,一幅高1.7米、长42米的《五百罗汉图》横空出世……
我们不会忘记,2015年4月份,在土耳其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青年木家具制作邀请赛上,休宁籍学生“匠士”吴忌作为中国唯一参赛代表获得传统工艺奖,成为9名最终获奖者之一。而在2014年,该校“匠士”李涅在世界木文化节上也捧起了奖杯。休宁德胜木工学校创造“匠士”“学位”,专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托起一份厚重的徽之匠心。从2003年到2015年12年间,从休宁木工学校走出了400多名木工匠士,既传承徽州木工的营造技艺,又把徽州文化的智慧应用于生活。
政府也相时而动,将徽州百工的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黄山市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舞蹈等14大类,共1325个项目,超过安徽省项目的十分之一,种类和数量在安徽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2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人,占全国的1%,全省的26.7%。2012年11月7日—11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即选址黄山。而仅从俞金海当时供职的屯溪工艺美术所便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徽匠艺人,汪培坤、郑寒、方韶、甘而可、欧阳越峰……一个个名字响亮又灿烂。
相关部门还扶持传统技艺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以活态传承徽州百工技艺,目前黄山市正实施屯溪黎阳老街、黄山区甘棠—仙源、徽州区潜口、休宁县万安、歙县徽州府衙、黟县西递宏村、祁门县历溪综合性传习中心等七个文化遗产密集区。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徽州百工的技艺、徽之匠心传承成为一种常态,黄山学院开设了非遗课堂;依托安徽省行知学校组建的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不仅聘请国家级传承人实地传授技艺,还采取老生带新生的“小先生”模式,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大位小学的珠算,黎阳龙山小学的黎阳仗鼓……通过文化的心智启蒙、提升,从体制上实现徽州百工技艺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
当徽州府衙对外开放时,人们意识到的不仅是这一舞台的重获新生,也是徽州营造技艺的新生;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建设成功时,也是罗经制作技艺的一次生动实践;黎阳故里作为一旅游景点出现时,人们也在其中看到了“徽州百工的记忆”……
当年,徽州工匠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祁门红茶、万安罗盘走出国门,至今依旧金光灿烂;上世纪八十年代,从1988年3月到1989年9月,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公司派出大木作胡公敏,石作冯有进,叠山汪万顺等12名工匠前往德国法兰克福营造春华园,成为当代徽匠在海外的首次集体亮相;上世纪九十年代,休宁县黄村民宅荫余堂被移往美国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徽匠们彻底还原了黄氏家族最后居住的模样。2003年6月,荫余堂正式开放,第一天参观人数就突破了10000人。徽匠的建筑技艺又一次展示于海外。
当年,徽州工匠的技艺让皇室也要嫉妒。明弘治十三年(1500)修建曲阜孔庙大成殿,徽州工匠就被敕调刻制龙柱。石柱上1296条龙见证徽州工匠的功夫。这份徽匠创造的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相传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深恐会因超过皇宫而被怪罪。丁酉之春,这个群体的名字又一次响彻世间。4月10日,由故宫博物院、安徽省文化厅和黄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徽匠神韵——安徽徽州传统工艺故宫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开幕,当代徽州工匠的代表——20位黄山市非遗传承人带着他们的85件作品,走进故宫,进入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殿堂向世人展出。——“徽匠神韵”,让“徽匠”这一名称又一次庄重地亮相,展现出其相承千年之璀璨风采。
(原载《光明日报》9月5日12版)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黄山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