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人文眷恋话珰溪(一)

发布时间:2021-02-18 09:19:37
  □ 于 是

  今休宁县陈霞乡境内,率水迂回曲折南向处东岸,有一个名为“小珰”的村落。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小珰之名始于何时不得而知,它的古名叫“珰溪”。旧时,珰溪村东有两条月亮弯弯的小溪缓缓地合流于村西南的率水河,形似古时女子的耳饰“明月珰”,珰溪由此得名。明代珰溪人金瑶在《珰溪地图记》一文(载《金栗斋先生文集》卷二,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2册第529页)中说,珰溪自东向西合流注入率水的两条小溪,“相传溪流有珰佩声”。这是珰溪得名的又一说。

  千年古珰溪将成“月潭水库”淹没区,成为永久的“海底世界”。笔者年近古稀,对桑梓不禁生发无限眷恋。

  珰溪村,宋代属休宁县履仁乡,宋歙人罗愿淳熙二年(1175)修《新安志》卷四《休宁•乡里》载:“履仁乡在县西,其里永康、太平、仁义、仁德、回溪。”明清时,珰溪村属休宁县里仁东乡十一都。

  珰溪村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金姓是当地的主姓望族,始迁祖叫金文藻。

  珰溪金氏自称汉秺侯金日䃅的后裔,其先祖唐末避黄巢兵乱,由长安迁歙之黄墩,继迁休宁白茅。南唐之末,休宁白茅人金既和生子名仲绩,仲绩生子名夫赵。金夫赵于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的北宋建隆年间(961—963)迁居休西率水之滨的石田。金夫赵的第三世(孙子)金大沿率水而下,迁居洲阳干(又称洲阳圩),为上宝司司丞兼镇江宣抚招讨使。第七世有金咏,南宋时人。据金瑶撰《珰溪金氏族谱序》,金咏被称作“三四府君”,“赀产甲于一乡”。金咏娶妻徐氏,生四子,金文藻称“六十府君”,是金咏四个儿子中的长子,仕于南宋,为宋王府学谕。金文藻由洲阳干迁珰溪,三个弟弟金文玉(国学录)、金文渊(宋承信郎、判车辂院)、金文明(奉祀所祀正)继续留在洲阳干。洲阳干的金氏后裔也是代有闻人,很出名。如元代的金居敬(字元忠),就是大学问家,他是金夫赵的第十二世,朱升的弟子,程敏政明弘治《休宁县志》将他列为“儒硕”入传。有关媒体称珰溪为千年古村落,金文藻是珰溪金氏始迁祖,这是很对的,但说金文藻是元代由洲阳干迁珰溪的,这却说错了。

  金文藻入迁珰溪之后,很快在当地形成势力,成为闻名远近的望族。金文藻行六十,称“六十府君”,其长子金修和(1187—1255),次子金维和。金修和“以荐授迪功郎”,任过严州司户参军,但他艰嗣无后,培养“早失怙恃”但很颖敏的洲阳干堂弟金革以承“六十府君”。金革(1215—1293),字贵从,号垕山,行千一,他的父亲是金文藻二弟金文渊。南宋咸淳四年(1268),金革登武举进士,成为珰溪金氏通过科举晋身仕途宦业的标志性人物。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人物二•宦业》有金革传。金革中武举后,授湖南武冈军新宁县主薄,他“廉谨自持,严于抚缉”,受命查清了“积久不决”的案件,得到时任湖南提刑文天祥的称赞,将他向上司保荐,而金革却高风亮节,谢绝了文天祥的荐举,退老于家,卒后葬于九龙潭上呈山。金革与当时休宁人程隆、朱焕时号称“三俊杰”。

  据传,金革笃信道教,他的两个儿子老大金应凤(桐冈)、老二金应贵(竹所)“咸知父志”,金革病故后,他们“为筑老氏之宫……其以着存名观”,“而俾以守丘垄松柏,奉祖考神灵,治昕夕灯云”。宋人蔡紫云写过一篇《新修九龙潭著存观记》,隆庆《珰溪金氏族谱》卷十三刊载了这篇。

  金咏始以“赀产甲于一乡”,继而金革中武进士入仕,珰溪金氏遂以“富翁”、“儒业”、“武功”,即以经济富庶和文武兼备而闻名远近。金革之子金应凤,号梧冈,为南宋待补太学生。入元以后,他“筑室储书,延师教子若孙”(见《珰溪金氏族谱》载曹泾《宋进士成忠郎武冈军新宁县主薄金公墓志铭》)。金应凤之子金南庚(1280—1344)字子西,元代人,他很是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他既经营茶叶,又贩运木材,“使人以木筏行江浙,茗行淮南,取十一利以为资”(见郑玉撰《元承事郎江陵把都儿民户总管府副总管宣封武略将军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副都镇抚飞骑尉休宁县男金公行状》,载《珰溪金氏族谱》卷十四《裒翰三》),以此致富。《休宁名族志》之《金•珰溪》中讲到金南庚,讲他“尝输粟赈数郡,时号‘江东富翁’”。他“游京师,出入王公大人之门,挥金如土。都人号金舍人,声名籍甚”,当时,包括程钜夫、元明善、邓文原、刘致中、揭傒斯等人“皆降节与交”。他重视文化教育,元代徽州名儒、理学家、教育家陈村人陈栎(1252—1334),与金南庚是好友,元仁宗皇庆壬子年即皇庆元年(1312),陈栎应金南庚之请,坐馆金氏之门,前后十余年,他曾为金南庚撰写过《桐冈金先生墓志铭》(见陈栎《定宇集》卷九)。徽州名儒朱升、倪士毅、郑玉等也曾受聘,在金氏之门执掌家塾。

  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这是珰溪金氏的首选,其次便是经商,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贾”。因此,珰溪金氏人家,读书做官的人多,出门做生意的人多,一代一代,形成传统。在家族性的文化继承方面,珰溪金氏具有典型性。

  珰溪人以“武功”而得官的有金南庚本人,以及他的儿子金震祖(1299—1362)和孙子金符午、金符申(1334—1403)、金符丑这三代。

  金南庚本人曾被推荐为江陵路拔都儿民户副总管。他的儿子金震祖,字宾旸,有志略,颖悟好学,年十五受《易》于胡云峰,以病废学数载。后投笔从戎,深入朔漠,屡建奇功,宣授忠翊校尉、任平江十字路万户府镇抚。元代将终,纪纲渐紊,委疾东归。晚号柴扉,曾避兵石门山中。元末明初,金震祖与徽州名儒赵汸(东山)、郑玉(师山)、朱升(枫林)等交游,曾聘朱升在珰溪坐馆课蒙,朱升曾为金震祖代笔作《祭郑师山先生文》。

  金震祖儿子金符午,字彦忠,号竹洲渔隐,袭父职,受常熟正千户。弟符申,字彦直,号珰溪钓叟,有勇略,曾以义士领丁壮从军,擒获残害郡邑的南方红巾军徐寿辉、彭莹玉部将项奴儿(又名项明威),而被授宁国等处榷茶副提举,诏旌“忠义之门”。符申与兄符午擅长诗文,有《竹州渔隐》与《珰溪钓叟》二集。金震祖三子金符丑,字彦清,明洪武十三年(1380)举贤良孝弟,任大同府同知。

  朱元璋儿子朱棣发动兵变当上皇帝的永乐年间,珰溪又出了进士金辉(1381—1420),他也是珰溪人引以骄傲的人物。金辉于永乐元年(1403)考上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初任江西临江府推官,遇事敏给,蒞政详明,持己俭约,待人宽恕,以风节著称,后升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旧时,珰溪临近河边的上街头,有两座高高矗立的石牌坊,一为“进士坊”,一为“绣衣坊”,两座牌坊都是为金辉建的,为表彰他的功德,清史留名。笔者幼时从大族村(距珰溪三里路)去珰溪母舅家,在珰溪过渡下渡船,拾级上台阶后,就见到这两座石牌坊,印象极深。可惜,这两座牌坊毁于文革时期。

  金辉之前,珰溪金氏晋身仕途者不少,但多为选贡出身,做的也都是府县训导、知县一类小官,宦业不显赫,如金震祖儿子这一辈(“彦”字辈)当中,还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金彦瑾以才举授广西宾州判官,因廉介著声,荐调襄樊知县,转上犹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金彦初举人材,为河南汲县知县。直到明永乐二年(1404),金辉才成为继金革之后出在珰溪的又一名进士。

  信息来源 :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