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人文眷恋话珰溪(三)

发布时间:2021-03-02 15:51:27

  据传,最早居住珰溪村东的是严氏。他们以种田打鱼为生,日子过得较为寒碜。金氏在珰溪站稳脚跟,左官右商,逐渐发迹后,经常奉请严氏族人,借贷给严氏族人,日久天长,严氏族人便背上了还不清的人情债,最终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主动迁到居珰溪村东三华里的新塘源。过去,新塘源岭顶有个土地庙,庙里有块石头,那上面镌刻有十个字:“正德庚辰春,珰溪旧故里”。这块石头以及上面的十个字,体现的正是严氏族氏族人对珰溪旧家园的一往情深的眷恋与怀念。严氏族人从珰溪迁新塘源,至今已将近五百年。

  古珰溪人对村落村舍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堪称一流。过去,由珰溪村东分别流到村西水口处,有棵古松,人称月下松,松下建一亭阁,名为“企望楼”,夜间在这里,可以享受“独上西楼,月如钩”的美景。村西通往石田、上溪口的水口上,旧时有一座“金氏世仕宗祠”,其侧有“著存观”。这个地方当地称为“寺堂坦”。这座金氏宗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改作“小珰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笔者在这里念完了五、六年级。过去的小珰街,从村头到村尾,一色的清石板,从文革中后期始,它们一一地不见了。鳞次栉比的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旧房,大多拆除,而代之以新居,但这些新居并不怎么气派。

  金氏在珰溪蕃衍后,支系多房头多,以往上街基本住着“上六房”,下街住着“下三门”。这“上六房”和“下三门”,是指金震祖及其同辈族弟九人后裔衍成的珰溪金氏宗族九大派(据称其中八派出自金革),是明代徽州强宗大族中的一支。何谓“上六房”,笔者说不清楚。“下三门”则是指“饶府厅“、“同府厅”、“忠义厅”。“饶府厅”是指明初在江西上饶做官的金彦谨及其后代;“同府厅”是指明初任大同府同知的金彦清及其后代;“忠义厅”是指金震祖及其后代。中街为“绣衣厅”,其先祖是为皇家绣制衣服的,明永乐二年(1404)金辉中进士后,族人为之建“绣衣坊”,金辉自然属于这一房。村东田畈一带,则分别住着“田干厅”和“长干厅”的裔孙。笔者外祖属于哪房哪支,还没好好考证,据说出过商人也出过学者。

  据康熙《休宁县志》记载,珰溪村历史上建有“社学”。珰溪尊师重教,延师课子有优良传统。前文提到的元代徽州名儒陈栎(字寿翁,号东阜),因长期居住授徒于故里“定宇堂”,人们习惯称他“定宇先生”,他是应金文藻之孙金南庚之请,在金门坐馆教学的,前后十余年。珰溪旧时的“朝阳楼”也曾是他坐馆之所,他在这里写过一篇著名的《朝阳楼记》,他的《四书发明》便是在这里完成。陈定宇先生的弟子朱升(1299—1370),字允升,十七岁时(元延祐三年即1316年),由回溪来珰溪从学于陈定宇先生。陈定宇坐馆珰溪后期,他的另一个高弟倪士毅也从三里外的休宁倪干来从学于他。倪士毅(1303—1348),字仲弘,号道川,也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名贤、教育家。陈定宇先生和他的两个高弟朱升、倪士毅,合称休西“十里三贤人”。朱元璋兵下徽州的那一年(元至正十七年即1357年),陈定宇先生已作古23年后,年近花甲的朱升应金震祖之请来坐馆珰溪,其《礼记旁注》一书,便是在这里完成。当时正值元明鼎革之际,为避兵乱,他整天躲身山头,靠弟子门生送饭度日,即便如此,依然治学不辍。这个人一辈子是在读书著述中度过的,其父朱林一生耕读传家,他是忠实地继承了,他在诗中说过“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可自耕”。康熙《休宁县志》与道光《休宁县志》都记载了一则朱升在珰溪坐馆时的轶闻:“朱学士允升微时为珰溪蒙师,累为人言定数,多验。一日书骈语于水口亭上曰:‘千年不动今日动,千年不静今日静’。令诸童守之,毋令揭去。过午,山石陨于碓堨下。父老异之,肃衣而叩允升卜休咎,升曰:‘千年不动今日动’,是为笔蘸砚池,贵从此起矣;‘千年不静今日静’,是为财富倏减,而里人金辉试为御史。”

  珰溪西北向有山名熖山(又称瀛山),据说山巅曾经有个书院,那是昔时金氏学人及四方游学之士谈经论道的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还见到过石桌石凳等等。珰溪昔时学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于 是

(黄山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