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黄山地名的“土地”味儿

发布时间:2021-04-19 11:39:52

说明:上表里的“圳、塍、塝”是农田的附属地物,权且附列于此。

  □ 洪琳 王珏

  黄山市山川秀美,生态宜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集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城市,自然气候与旅游资源均得天独厚。然而,由于地处万山之中,中低山地、丘陵面积占境域总面积90%,河川盆地占10%,十分有限的农用土地面积的90%又为园林土地,可耕地仅为全省平均值的七分之一(《黄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仅有的少量土地又多分布在万山环绕、千水竞流的中低山地、丘陵、河谷和盆地之间,高低不平,分布零散,面积小微,畸形而不规则,易旱易涝。这些在黄山地名中都有着充分显示。

  首先,徽语对于土地义名词的划分极为细致。请看下表所列15个土地义名词及其所构成的地名词数据。(见图表)

  在山多地少的黄山市,土地无疑是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因此徽州先民对土地所处位置、环境、大小、形状等诸多细节均有严格区分并据以命名。从土地所处位置看,“源”在两山之间,“土太”在山腰,“土党、垱”在山间。从面积看,“源”最大,“段”次之,“坞”又次之,“土党”较小,“培、畈”更小,仅指成片的土地。从土地的表面形态看,“坞”四面高中央低,“坪”局部平坦,“土耷”较平,“土党、垱”低洼,“产、培”都有一定坡度。此外,同为坡地,“土裴”指土壤深厚的坡地,“石裴”是土层下面有石头的坡地。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汉代人对马的年龄老幼、牙齿多少、体型大小、全身及其局部器官的毛色等等都有极其细致而严格的区分并分别命名,总数竟然多达120多种(许慎《说文解字》)。原因是当时政府长期对匈奴作战,需要大量优良马匹以装备骑兵,所以家家养马,与马朝夕相处,对其了如指掌,因此才能对马做出细致入微的区分。徽州先民之所以对土地不厌其详的区分,与汉代人对马的区分出于同样现实需求。土地是稀缺资源,也是财富、地位的重要标志,历来就有“寸土寸金”之说,其位置、大小、平坡、形状等都会对其市场价格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徽州文书中地契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其次,由上表可知,“坞”构成的地名总数高居榜首,“土太”屈居第二,两者合计占总数的60%之多!其余19个构成的地名总数仅占40%,最下面的6个仅占区区4%。原因是黄山地处皖南山区,坞、土太比比皆是,源、坪、土党、段、培、塝等也司空见惯,所以徽州先民就用这些土地义名词为其居地命名,使居地带上鲜明的土地特征,从而与养育自己的土地紧密联系起来。伟大的文字学家许慎说:“土,地之吐生物者也。”(《说文解字》)孔子说:“百谷草木丽乎土。”(《易•彖传》)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徽州先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和敬畏、敬惜之心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尊敬,特别是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徽州先在石头缝里种庄稼,农耕环境相当恶劣。然而,世代徽州人不畏险阻,艰苦劳作,在与峭山激水的反复拼搏中愈发坚忍不拔,培养出“过刚而喜斗的”气质,铸就了“以不义为羞”的精神,即“山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