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故事

徽州茶人小传:叶上林

发布时间:2021-05-06 11:48:16
  叶上林(?~1809),字启文;徽州婺源朗湖人。据清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记载:叶上林“贡生,赋性恂谨。中年贸易岭南,家渐裕,自持俭约,遇善举则慷慨不少吝。朗湖、新岭以及西云庵、永丰桥,皆独立修造。他如捐建祠宇、恤灾户、施棺木、造义渡,纷纷义举,至今称之。”

  叶上林南下广州的第一份差事,是在富商潘振承的“同文行”做账房;(相当于会计或出纳,主要是管理资金的流通,进帐、出帐、统计等。)不要小看了账房先生这个职位,潘振承的“同文行”是官商性质的“十三行”翘楚之一,而叶上林就是凭借在“同文行”任职期间的账房身份,结识了许多行商、外商和官员,从而混熟了人缘。“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的、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一道圣旨使广州成为了全国惟一的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从此,随着“十三行”进出口贸易额的节节增长,广州也成为了清代对外的贸易中心。而当茶叶成为对外贸易的最首要商品时,徽商就充分利用本土出产名茶的优势,大举南下广东、福建等地参与海外贸易,谓之“漂广东”。在广州,徽商就捷足先登,成为中国最早“发洋财”的茶叶商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叶上林离开了“同文行”,不甘于寄人篱下的他准备独闯天下。然而,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又没有行商执照,他只能是与有执照的行商合伙做外贸生意,后在外商的助力下创办了“义成行”并开始独立发展;由于他与外国商人交谊深厚,所以在外贸活动中占尽优势,使“义成行”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拿到了行商执照还加入了“十三行”;同时,他也成为商行翘楚并跻身广州富豪行列,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外商也尊称他为“仁官”。叶上林创办的“义成行”主营业务是茶叶,尤其是茶叶出口,几乎成了他牟利的重要资源。当时,英国人把喝茶当作社会时尚,所以对进口茶叶非常挑剔。然叶上林来自徽州婺源,当地出产的茶叶深得英国人的认可;因此,他把祁红、屯绿、松萝、珠兰等徽州茶进行精加工后运到广州,以致被外国公司及商人视为上等品,并称徽州茶是“中国茶品质之最优者”。所以,叶上林理直气壮地将徽州茶高价卖给了英国、丹麦、瑞典等国的商人。在1776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有他与该公司生意往来的记载;英国商人还给予了他很高的信用评价,这使他的“义成行”客户盈门,生意兴旺。

  官宦如浮云,商贾似流水。清嘉庆九年(1804),叶上林主动退出了商海江湖,理由也很充足;“母寿益高,则辍业养,日夕依依,暇仍励学。”也就是说,是因为母亲年事已高须朝夕陪伴,挣钱与孝顺不可兼得,他选择了后者。当然,逢高减仓,见好就收,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叶上林回到徽州婺源的朗湖村后,以做慈善事业而闻名;然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关于他生活方面的资料。叶上林及“义成行”的财富早已灰飞烟灭了,但他当年经商时说的话也许是对的;重要的是经营的手法而不是经营的结果……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郑 毅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