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徽派民居的历史变迁杂谈(下)

发布时间:2022-07-22 10:17:34

  □ 屯溪 唐延军

  走进现代徽州,徽民居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全国进入一个大兴土木时代。县城内,市区扩大,高楼林立;山村里,二至三层小楼拔地而起,到处一片新面貌。伴随而来的是建筑式样也发生了变化,一色的徽派建筑已十分稀少,欧式建筑则横空出世,势头强健。高耸入云的大楼通体粉白,红屋顶蓝屋顶十分耀眼,本土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建筑颇有鹤立鸡群之感;乡村也是如此,平屋顶及彩色屋顶也有了,白瓷砖蓝瓷砖砌上了墙,异彩纷呈。

  徽派新民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粉墙黛瓦、马头墙、大门楼;古民居的内在形式:木结构、小开窗、内天井,早已摒弃。由于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建房面积的快速增长以及森林蓄材量的减少,昔日木结构已由钢筋水泥替代;一层不开窗、二层开小窗变成了大开窗,木头窗变成铝合金以及塑钢窗;内天井在解放初期的建新房中就舍弃了。如今农村的居住情形是,老人住老屋,中青年住新房。老人恋旧重感情,不舍得抛弃居住了几代人的老屋,当然有条件的人家对老屋进行了改造,天井盖上白色塑料太阳板,遮蔽了雨水,地上铺以地面砖,厨房灶台贴上瓷砖,既可以烧柴灶又可以烧液化气,用上了抽水马桶,安装了太阳能,家里可以洗澡了,其乐融融。

  徽派古民居历史悠久,从明代算起有600多年,从宋代算起有1000多年,从设计到盖房日臻成熟,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建筑样式,灿烂辉煌。然而,到了现代却不敌外来的洋派建筑,这是为什么呢?说句实在话,古民居不如人意的地方很多,房间黑暗、阴冷,天井潮湿、寒气袭人,尤其到了梅雨季节,终日下雨,屋里湿漉漉的;冬天屋内比屋外还冷,像个大冰窟,外面刮大风屋内冷飕飕的。若是三九严寒又是雨天走进老房子,没有一丝热气,雨水从天井里落下来,水珠四溅,周围的石条上都是水,墙壁上、石板上长着蓝黑色的青苔,木厢板和木屋柱被岁月熏摸得乌黑。在这里坐久了,寒气刺骨,真是屋外屋里一重天。

  徽州老房子,还有一个传统的情形是,一大家子五六口人甚至十来口人,几代人济济一堂,老幼有别,日子过得拘谨而沉闷。现代人则三四口人独住小楼,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多么惬意。

  的确,徽州老房子已步入古稀之年,似一个古董文物。家境好的人家,把老房子花钱改善一下,居住还是很舒服的。也有一些有钱的外地人,出资购买老房子,装修一下,古色古香,季节性居住,既满足了闲情雅致,房产又能保值增值。也有有眼光的企业家,花巨资购买老房子,异地复制,成了旅游景点;有的干脆就地重新修旧如旧,或者再购地皮拓展老房面积,建成度假山庄。贫困人家只好任凭屋瓦坍塌、砖墙开裂、木头朽烂,或能卖则卖,换回一些本钱,扒倒重建新房。

  现代人居住崇尚方便、实用、舒适,大客厅、大餐厅、大卧室、大阳台,小楼层层有洗手间又能洗澡,家中似五星级宾馆。这是徽州老房子的格局达不到的,于是新民居只吸收了它的外观形式美,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旅游经济大发展,古民居老房子成了新景点,因此政府推行沿街沿路的单位、居民,把房子改造成徽派建筑,即外墙改成粉墙黛瓦、马头山墙、大门楼,简称“改徽”工程。尽管如此,房屋样式杂陈,徽派和欧派并立,一片徽派建筑群里总会跳出几幢耀眼的洋房子,乡村旅游景区的徽派建筑群则成气势。

  黄山市的维多利亚广场,小区的房子是欧式,名子取得洋气,色彩斑斓,花里胡哨。从徽州区往屯溪区公路的山坡上,建了一片红色别墅群,取名叫纳里亚小镇,恣意张扬,大煞风景。对面的山上是多层的徽派新民居,不过,许多徽楼都深处山里面,坐车只看到几幢楼的马头墙高高扬起,空谷幽兰,神秘芳香。

  徽派建筑,承载着徽州的气息,代表着徽州的符号,是徽州人思念家乡的影像,是故乡的象征,是徽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徽州人对建筑艺术的一大贡献。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好在民居建筑的外观形式中的徽派元素,经得起历史检验后仍然传承了下来,得到了新的升华。今天的城市建设已不是三层小楼了,四层、六层甚至十多层以上的大楼,比比皆是,然而在黄山市,也有一些建筑被打造成了徽派建筑,市中心的金融山庄宾馆和昱中花园西面那片商业建筑群,前者是高楼后者是小楼,很美丽也很有徽州味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明世博园和上海世博会的安徽馆,都是徽派建筑,这是徽州人的自豪和骄傲。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