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潭渡村与黄宾虹略记

发布时间:2023-05-05 15:48:25

  □ 伍天

  黄宾虹在自撰稿《八十自叙》中开篇曾写:“宾虹学人,原名质,字朴存,江南歙县籍,祖居潭渡村,有滨虹亭最胜,在黄山之丰乐溪上。国变后改今名。”再翻读《黄宾虹年谱》,其中记录了1907年黄宾虹在上海与邓实、黄节等人编辑《国粹学报》,连续发表《宾虹画论》《宾虹杂著·叙村居》等文章;1910年负责《南社丛刻》的印行,为《神州国光集》第15集书写刊头,署“滨虹”;1912年在上海作山水立轴,款署“宾虹写”。这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宾虹”款。黄宾虹是驰名中外的大画家,别号很多,但大多与徽州故乡关联,比如“滨虹生、滨虹散人、滨公、宾公、冰虹、冰庐、虹庐、虹若、虹叟、黄山山中人”等,他的室名“宾虹草堂、石芝阁、冰上鸿飞馆”,自然也会与故乡潭渡牵连。

  歙西潭渡村是一座有故事的村庄。明朝戴廷明、程尚宽等人编撰的《新安名族志》,记述潭渡黄氏开派四世祖黄芮在潭渡守父亲庐墓三年,因往来舟楫漂渡丰乐河多有不便,以风水观潭渡,前抵丰乐河水,后依绵延群山,其地开阔平坦,因而决定将其子孙由原居地黄潭源全部迁入潭渡村。此事发生在唐朝建中元年(公元780)。村前滨虹亭建于何时?村人有回忆文章,说是乾隆己未年回乡祭祖的扬州盐商黄晓峰见渡水不便,允诺建潭渡桥,从乾隆庚申年开工,到癸未年竣工,历时四年,耗资白银一万四千两,建成一座八磴七洞、长三十三丈、宽一丈六尺的石桥。桥拱用红紫石砌成,桥磴、桥尖、桥墙全部用庄源青石砌成,桥面用青石板铺就。桥栏杆用青条石高1.2米。桥南头另建一座供路人避雨休憩的滨虹亭。但据明末清初潭渡画家黄吕所著《潭滨杂志》记载:“滨虹亭在三元桥之南,为地仅方丈,为柱十六。二字亦先人所书。当日车欲坠,回瞻我里,暮烟霭杳,树色苍茫,绛气丹霞,水天一色,返照之景,此为最胜。”从此文推算,村人回忆似乎更像传说。

  新安画派肇起人物弘仁和尚(渐江)曾为友人绘制《晓江风便图》,现藏在安徽省博物馆。黄山画家俞宏理在一篇文章里就《晓江风便图》长篇追溯,提及上世纪60年代初,赖少其先生在黄山景区下榻期间精心临摹了此画,并有两段题跋。卷首的题跋说他用乾隆年间的艺林堂纸临画“甚觉心畅神驰”,在卷尾写道:“晓江风便图,渐江为其好友吴伯炎作,石涛见之,赞誉备至。此江即渐江,江上一亭,据之名为滨虹亭,高塔之下为古城崖,渐江与其友常在此论诗作画。此卷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宾老生前极珍爱之,以高价售之不得,成为千古遗恨。余今摩一纸归其故里,亦宾老之志也。壬寅秋日再记于黄山紫云峰下。岭东老赖。”钤朱文“少其”印。俞宏理先生不由感慨,明代歙县的“滨虹亭”建在练江上游丰乐河畔潭渡村口。家在潭渡的黄宾虹原名黄质,正由于该亭之名而改名为“宾虹”的。《晓江风便图》是绘画作品而非照片,渐江将潭渡村头的“滨虹亭”画在新安江边的浦口,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只是渐江不会想到,他无意间画在卷中的亭子,两百多年后会与另一位伟大画家的名字有关。这番隔世奇缘真让人唏嘘不已。

  黄宾虹生在浙江金华,在清光绪二年(1876)那年,随父亲黄定华乘船归乡参加童子试,1886年又应县试,补廪贡生,问业于同县学者汪宗沂。1890年父亲经商失败,全家自金华迁回歙县潭渡村,黄宾虹协助父亲制造徽墨谋生。1891年黄宾虹以革命嫌疑被捕入狱,经营救获释。1894年父亲去世,居丧期间黄宾虹读书作画不倦,更关心民族、国家的命运。1895年,他致函康有为、梁启超,赞成维新变法。并在贵池县拜见谭嗣同,引为知己。1900年原拟动身北上,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中止,遂游黄山、九华山。1905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与友人组织黄社,纪念黄宗羲,宣传反清思想。1907年,被控为革命党人,被迫出走上海。黄宾虹断断续续在潭渡村生活了近30年。

  故乡对黄宾虹是一种怎样的影响?从上海书画社编印的《黄宾虹全集》来看,他一生至少曾两次创作歙西潭渡村的同题作品:一次是1915年他担任上海《时报》编辑时创作的《潭渡图》,另一次是1949年他凭记忆创作的《潭渡村图》,此时他已步入人生暮年。回顾一生的颠沛流离,黄宾虹在画上跋诗题记:“丰溪萦带黄潭上,德泽常荫载口碑。瞻望东山云再出,万方草木雨华滋。”他依然描绘着故乡青山绿水、雾色迷离的景象。他晚年所作的这一幅《潭渡村图》,清晰地在画的左下角桥头绘有“滨虹亭”,亭的位置在潭渡桥南岸的西侧。他于画中题记:“黄山丰乐水自发源经行百里至余村居,澄而为潭,唐旌孝公由黄屯源渡河而北,因名潭渡村。濒溪旧有滨虹亭,最据胜。西望云门双峰,为夹峰山脉所从来,天都莲花尤为突起。虹叟。”从题记中的“旧有滨虹亭”一语读来,似有无限惋惜之意。是不是可以揣测一番:宾翁当年离乡时,此亭早已颓圮?

  从乡人回忆文章可读到,黄宾虹十五六岁时在潭渡邻村的汪家,曾见石涛所作的《黄山图》,这大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使身在“黄山白岳间”的少年宾虹顿受笔墨启发。有资料说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无论如何,描绘黄山,亲临黄山,都已成为他难以丢却的夙愿。他生平最后一件作品《黄山汤口》,描述了山峦清秀的黄山风景,山、树、水、屋,情义真切地表达了他的眷念之心。

  在潭渡村的日子,黄宾虹临摹渐江、石涛等先人作品,又时常在村落周围即景写生。他对村落已烂熟于心。在习画的同时,他还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著作,文章讲明理,一生所作深受汪中、洪亮吉影响。回到本文开始引用的《宾虹杂著·叙村居》,黄宾虹描述潭渡村景,文脉清晰,史料充足,词语间尤见古意。黄宾虹痴痴难忘“滨虹亭矗南岸,最著胜。”这是他离开家乡到上海的第二年(即1908年)。又是一个春季到来,又是一个夏的旺盛,远山依然葱翠,村落古意盎然,黄宾虹铺纸写着,满溢出他对潭渡的眷念。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