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徽剧

发布时间:2023-05-05 15:49:10

  徽剧原名“徽调”或“二黄调”,1949年后定名为徽剧。明末清初,徽州腔、青阳腔、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形成该剧种,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昆剧、越剧的影响。其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 高腔、昆腔。清初,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对许 多剧种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790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为京剧。

  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徽剧渐渐衰落,只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20世纪30年代初期,徽州有徽剧戏班约20个。新中国成立后徽剧得到抢救和发展。1959年,徽剧进京,演出《水淹七军》《淤泥河》等剧目,大获成功。1990年,为纪念“四大徽班”进京200 周年,徽剧再次进京演出,著名演员章其祥主演的《水淹七军》享誉京城。

  2006年,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