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胜虎
对于古代尤其是明清时代的休宁人来说,戏曲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文人雅士,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黎民百姓,休宁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中都闪现着它的身影。它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也是休宁文化中的一大亮点。休宁的灵山秀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滋润着戏曲艺术,使它的各个元素无不打上休宁社会的烙印。从休宁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盘点休宁戏曲文化的前世今生,不难发现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源远流长
在休宁一带,自古便有傩舞,且分布非常广泛。傩舞,古时也称作“鬼舞”或“舞鬼”。它的名称源于古人用来驱鬼逐疫的一种形式。古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冥冥之中有妖孽作祟,为了趋吉避祸,人们把希望寄托给巫,把巫当作神的使者。巫在休宁山区十分盛行,巫舞与傩祭的结合便催生了傩舞。从全国来看,至迟在周朝,傩舞已经流行。《周礼·夏官·方相氏》中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师百隶而司傩。”《论语·乡党》中也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唐孟郊的《弦歌行》诗中云:“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与这些记载相仿,古时休宁在每年的腊月,人们面戴狰狞可怕的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想象中的妖魔更为凶狠的傩神,跳着粗犷、野性的舞蹈来赶魔驱邪。这种习俗在明清时最为盛行。立春前一天,县令率属下到城郊占卜水旱,百姓则扮成相从。立春日要祭祀太岁行傩。此后,休宁人跳傩的习俗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内容在不断增加,内涵在不断扩展,方向在不断演变。除了驱魔镇邪以外,更多的是朝着文娱的方向发展。明嘉靖《徽州府志》中记载,二月二十八日,歙县、休宁民间祭祀汪华时,“设俳优、狄鞮、胡舞、假面之戏,飞纤重髯,偏诸革鞜,仪卫前导,旗旄成行,震于乡井,以为奇隽”。这里记叙的傩舞,可说是一种大众性的娱乐活动了。
休宁最为壮观的傩舞是气势雄伟的得胜鼓,一面杏黄大旗前导,数十面蜈蚣旗幡迎风飘扬,几十名紧身短打的武士身背仗鼓,手持夹板键铃,一边锣鼓铿锵行进,一边列队劲舞,场面震撼人心。
傩舞从清朝中叶开始向傩戏方向转变,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驱邪扶正,祭祀先祖,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等方面,无不罗列其中。同时还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交往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方面的节目,并开始登上舞台表演,形成傩戏。清光绪年间,休宁茗洲村吴氏每年春秋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祭祖时照例要大演傩戏与祖宗同乐。十分可贵的是,当时村中佃仆搭建舞台的工钱,一一记入了《葆和堂需役给工定例》。正是通过这份难得的账单,今天的人们得以了解到其时休宁的傩,已然登台亮相,成为名副其实的傩戏了。
无独有偶,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也让人们了解到古时包括休宁在内的徽州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生动场面。1959年修建屯溪飞机场时,奕棋的西周墓出土了三件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其中两件“钟形五柱乐器”,一件绘有舞蹈图案的铜鼎,舞蹈图上两人对望,轻盈起舞,娇媚的舞姿仿佛就在眼前。欣赏“钟形五柱乐器”,好像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正穿过漫漫历史时空随风而来,让人留恋,让人陶醉。
史料记载,晋太元六年(381年),晋元帝的第四子司马晞被放逐到徽州后,喜欢举办宴会,席间令人吟唱当地土著歌舞离别之辞,语调极为悲切,满室莫不洒泪。一群徽州土著居民能歌善舞的形象跃然纸上。
气氛浓郁
地处崇山峻岭中的休宁人自古便尚文重礼,民风淳朴,号“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休宁与外界交往殊为不易,浓郁的文化氛围,又激发了人们对文化活动的渴望和热情,从而逐步形成了喜好搭台唱戏的习俗。
宋元以后,乐曲舞蹈活动进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婚嫁时的哭轿、接房、敬酒、交杯、撒账等多种迎亲歌曲,欢快明畅,与婚礼仪式紧密配合,成套演唱,丰富多彩。亲人去世时丧礼中的哭、丧调,哀婉凄凉。劳动中的采茶歌,婉转动听;上梁赞歌,拉纤号子,或热情奔放,或雄壮浑厚,充满了生活气息。无论大小节日,演戏都是首选。各种祭祀庙会活动,演戏更是必不可少。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成功崛起,休宁经济实力大增,不仅成为戏曲演出十分活跃的区域,而且也是戏曲艺术传播和交融的重要场所。境内常年活跃的专业戏班达40余个,较有影响的有庆青松班、新彩庆班、老阳春班、新阳春班和二阳春班。民间戏曲活动也很兴盛,集镇和较大的村落均有“鬼火班”“灯棚”等半职业性戏班。演出的剧种有徽剧、目连戏、傀儡戏和黄梅戏等。清代休宁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提到了其祖先在日记中记载的徽戏在休宁的演出胜景:“万历二十七年,休宁迎春,其台戏一百零九座,台戏用童子扮故事,饰以金珠缯采,竞斗靡丽,美观也。”“台戏一百零九座”,不是看到赵氏的文章,谁敢想象明时休宁演戏的规模如此之宏大。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