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从村办小厂到行业龙头 锦润数控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4-03-19 18:58:20

去年8月,千余名全国数控机床行业大咖齐聚禄丰市碧城镇,对接融通,共商行业发展大计。这个偏居一隅的小镇之所以迸发如此强大的磁吸效应,号召力源于当地一家叫做“锦润数控”的本土民营企业。对接现场是一场风云际会,更深蕴励志精神。

44年前,锦润数控只是一家生产铸铁锅的村办小厂,如今已成为我省装备制造业的领跑者,以它为“链主”的禄丰智能装备制造园区产业链完备度全国领先,生产的数控铣床、龙门加工中心跻身国内行业前列,主导产品数控摇臂铣床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80%。

44年来,锦润数控坚持创新驱动,紧跟市场需求“换道”、以优势延链“领跑”,结丝成茧,化茧成蝶。

村办小厂实干兴企

新修建的武易高速公路穿过滇中。刚到镇上,知情者就如数家珍:“高速路能在锦润数控附近修建出口,是各级政府对禄丰智能装备制造园区的一项支持措施。”“高速路修通后,园区企业不用再走弯多路窄的省道,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效率,也增强了园区对链条企业的吸引力。”锦润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张峰说。

在数控装备业内,锦润数控高管层张春发、张峰、张拯华的“兄弟组合”以实干精神名声在外,时代的风起云涌,在企业身上写下岁月华章,一路充满传奇般的精彩。

1979年,三兄弟的父亲张国良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带头在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村民凑来铁锹铁铲想大干一番,但几度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禄丰离省会昆明不远,昆明城市建设大发展让张国良看到了生产铸铁水管的商机,他率队迅速前往学技术拓市场。“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这个铸管厂辉煌了很多年,村里的经济比周围村庄都好,小伙子在厂里工作,娶媳妇也更容易。”回忆往事,兄弟中的老二——张峰带着微笑。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建筑业陷入低迷,加之PVC管作为新型建材的市场替代,小厂停工。这一年,张峰从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带着父辈的嘱托,他和妻子将停工的小厂盘下,生产铸铁产品,但由于规模小,产量和市场难以扩大。

当时正逢云南几家铸锅厂都面临困窘,张峰用10万元收购了昆明一家倒闭的铸铁锅厂。深夜,张峰租用卡车正准备拉着设备回禄丰,厂里下岗的技术工人聚过来,群情激昂要求跟着张峰一起走。“他们跟着我上了卡车,我也捡到了‘宝’,他们的危机感、责任心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这也是张峰对技术立厂的又一次切身感受。团队把当时省内所有能买到的铁锅产品都买来研究其厚薄、口径、高矮。第一炉铁锅造出来很漂亮,订单电话随即纷沓而至。公司不断扩大产能,迅速占领市场,最火爆的时候全省有300多户经销商,市场每天能卖8000多口锅。“锦泰牌”铸铁锅入选云南省著名商标,成为美的等几家电饭煲大品牌买一送一的铁锅供货商。

后来,生产铁锅利润日渐稀薄,最低时候一口铁锅只有1毛钱赚头。2006年,企业到了必须转型的关口。

在全国制造业不断发展、生产设备需求量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张家三兄弟开始另谋赛道,他们寻找合作伙伴,从做毛坯、单件、一台机器慢慢入手,进入装备制造领域。2010年8月,云南锦润数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立。

发力创新挺起脊梁

锦润集团产值在10年间翻了10倍,现在是全国最大的炮塔式摇臂铣床生产基地,拥有炮塔式铣床(年产2.5万台)、数控加工中心(年产4000台)、龙门加工中心(年产1000台)系列产品及10万吨各型机床铸件的生产及销售规模,是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车间的一个角落,锦润七代铣床在此陈列:第一代手动铣床全程需以人工进行驱动;第二代铣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提高了加工效率;第三代铣床导入人机工程,加工精度可达0.005毫米;第五代机床直接是机械手联机,24把刀库自动换刀,实现替代人工装卸。

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加速更新换代,自动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锦润从制作零件开始,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产品实现了从“重、大、笨、粗”向“灵、小、智、细”的转变。如今,公司主打产品广泛运用于手机、电脑主板、航天航空、新能源、5G等生产领域,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产品开发新客户、为客户开发新产品”,锦润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以数控制造为产业增长契机,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目标。“这个过程受益于老父亲带给我们的勤奋实干家风。我们三兄弟在专注产品的发展思路上高度一致,这种行业定力让我们在中途主动避开投资房地产、小额信贷公司等高回报机会,钱都用在组建研发团队、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建立研发激励长效机制上。今天看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通过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企业产能规模和市场空间不断扩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赚慢钱,这个思路是对的。”张峰说。

车间里,工人们正认真仔细地按照工艺流程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锦润的员工80%以上来自于周边村镇,创业之初,机床零件图纸拿来没人能看懂。为了补齐人才短板,锦润数控与云南CY集团等国内数控机床行业280余家关联企业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并不断从发达地区引进高端人才。

目前,锦润数控有专业技术人员600余人、核心研发技术人员125人,先后研发新产品100余项,获得专利52项,参与制定国家机械行业新标准8项,多个数控机床产品达到或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国内数控机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把中国机床置身于全球市场来看,离真正挺起脊梁还有差距,在高端机床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完成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满足中高端数控机床的市场需求,替代国外进口,不仅要卖产品,更要卖系统、卖解决方案、卖机床服务,这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张峰表示。

头雁领飞建链延链

在禄丰智能装备制造园区,云南雄迪、禄丰顺祥、禄丰云雄等上下游共48家企业与锦润集团抱团共生。生铁、废钢进入园区,出园就变成数控机床发往国内外市场,初步形成了链条完整、门类完备的数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上强大的号召力,锦润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赴园区发展,形成雁阵集群效应,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在园区二期标准厂房内,云南丰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21台准备发往巴西的炮塔式铣床,正在进行最后一个流程的检验打包。“没有入驻园区之前,公司东莞总部要从锦润数控采购铸件发到广东组装成整机后出口。入驻园区后,只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好铸件样式,就可交由锦润数控进行生产,整机产品在园区完成组装调试后直接发货,一年节约成本超过600万元。”2020年,云南丰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入驻产业园,与锦润数控一起强技术拓市场,驻基地负责人何化对合作成效表示满意。

产业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产业串珠成链,一个关键节点的创新突破,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禄丰市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海东介绍,锦润数控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合作平台,组建数控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专家工作站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围绕“集群+企业”的服务需求,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政府资金支持,锦润数控自己配资1460万元建设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OA办公、MES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企业应用系统,向园区所有中小企业免费开放,各企业通过平台开展企业资源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发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业务,让技术、数据、劳动力需求信息充分流动,实现链上企业“一张网”、供需无缝对接。

园区的多维研发体系,将技术力量、市场资源聚合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效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产业链发展需要明确的政策导向、强有力的配套服务,在发挥好“链主”市场主导力量的同时,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履行行政引导作用,搭好平台、当好保姆,带队招商引资,实现政企共治,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和高质量发展。

去年8月,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数控机床专场活动在禄丰产业园区碧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举办。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活动当天共签订入园企业24户,总投资25.2亿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份、销售协议34份,金额3.6亿元。对接会上最大的“福利”,就是入驻产业基地的大中小企业,不仅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还可拿着和锦润数控签订的合作订单找银行贷款。

对接会上,锦润用行动再次诠释了“抱团发展”——开放、共享才能实现共赢。印有300多家参会企业负责人联系电话的活动手册人手一本,这是数控机床行业的“全产业链渠道手册”。张峰说,这本手册是商业和客户资源,花几十万都买不到。

刘海东介绍,下一步园区将瞄准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继续延链补链,全力打造“既见群山,又见主峰”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发挥聚合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运转。目前,园区三期正在兴建431.26亩,预留发展用地697.70亩。

云南网记者 段毅 吕瑾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