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文明星光,熠熠生辉。
9月5日,由中国日报社、亚洲新闻联盟主办,马来西亚智库皇岦策略研究院协办,中建集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支持的“守望文明 共享未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千百年的智慧与辉煌,不仅诉说着过去,更启迪着当下与未来。志合山海,在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日益密切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正逢其时,云南也期待与世界携手,共谋文化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
相互理解拉近彼此距离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守望文明 共享未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与会嘉宾在对话中达成共识: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艰巨、刻不容缓,而增进相互理解是文明对话、交流与合作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参赞常珊表示,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马友谊历久弥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硕果累累。无论是中马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申遗成功,还是双方携手申遗让“舞狮”成为两国共享的历史文化,都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在两国交流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亚洲新闻联盟轮值主席、孟加拉国《每日星报》社长兼总编辑马哈福兹·亚南认为:“文化遗产体现在古迹、音乐、舞蹈等各种形式中,它们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成就了我们的文明。除了这些外在的呈现之外,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如何理解文明的本质,以及如何发自内心地认识、感受这些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我不会说中文,我的中国同事也不会说孟加拉语,但中国的音乐却能在我心中引起共鸣,我能感受到那份跨越语言的情感。世界上还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底色。”马哈福兹·亚南强调,达成共识、携手前行,重点在于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这也是人类的未来所在。
作为文化遗产的记录者与宣传者,媒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与珍视。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认为,媒体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育功能尤为突出,它引导着公众走进文化遗产的深邃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智慧。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曲莹璞提出,亚洲媒体要共同赓续传承,守护历经沧桑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推动活化转化,共同促进亚洲文明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携手走向未来,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树立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国际合作的亚洲新典范,为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要做亚洲文明的守护者、推广者和倡导者,携手推动各国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论坛现场,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之声,如同穿越时空的回响,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是对全人类共同责任的响应,是对未来世代的一份承诺,更是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可持续发展世界的力量来源。
云南之美演绎百花齐放
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五次到访马六甲,撒下了和平友谊的种子。郑和的故乡云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丽江古城的古朴典雅到红河哈尼梯田的壮观秀丽,再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云南的世界文化遗产璀璨夺目、独具魅力,也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在以“共融文化遗产愿景与展望”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环节,云南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非遗委员会专家委员苏俊杰以家乡云南为例,生动讲述了亚洲文明底蕴深厚、交融交往绵延不绝的故事。苏俊杰指出,亚洲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文化遗产独特,在不同地区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的文化景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体现了当地世居民族丰富的生态智慧,提供了人与环境互动的独创经验。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也拥有梯田景观,这是农业文明传承发展留下的有形遗产,体现了人类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它们的存在证明着,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携手走向和平、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
如今,云南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五湖四海的朋友发出了热情的邀约。论坛现场,云南元素惊喜亮相,嘉宾们共同体验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生活韵味,感受那份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自然之美,共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在现场,云南舞蹈演员演绎的云南花腰歌舞引得嘉宾们连声赞叹。这些演员来自云南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在致力于本土文化传承的同时,他们亦将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了白俄罗斯、缅甸、柬埔寨、约旦等多个国家的舞台。“有一次在海外演出,台下的小朋友们兴奋地跟着我们花腰歌舞的节奏手舞足蹈,那份跨越国界的共鸣与欢乐,让我深刻感受到,云南的民族歌舞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它拉近了我们与外国朋友之间的距离,让每一次互动都充满了温馨和喜悦。”舞蹈演员者晓燕说。
“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突出的普遍价值而受到全球的认可,同时也彰显了地方的独特性。”苏俊杰说,让云南的文化艺术如歌舞表演等“走出去”,并通过媒体合作、文化交流活动等渠道进行展示,能使更多的人了解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呈现给外界,进而展示云南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与日常生活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其次,云南以多样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闻名。要知道,再多的语言描述都比不上亲身体验,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邀请世界各国人民亲身感受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议娴 李玲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