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文明互鉴 我们与云南携手同行

发布时间:2024-12-13 10:53:22

众行致远,美美与共。12月9日,2024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在景洪市举行。10日,第三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当地启幕。

12月虽是北半球的冬季,但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阳光温暖,绿意盎然。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同行,带着各自的故事和梦想,齐聚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共同书写关于合作创新、和合共生的美好篇章。

越山海相见 共话合作

2024年1月31日,中国日报社亚太分社与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目前已有12个国家100多家媒体加入,携手播撒下共享与连接的种子。沿着中老铁路,从纸质读物到新媒体视频,再到手语视听资讯节目,媒体拉近了中老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中柬文化走廊的启用,让旅客感受到中柬世界遗产的魅力;中缅文化交流周生动诠释胞波情暖、文明互鉴的友好故事;沿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从云南出发,跨越山海,共话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人,秉承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理念,将“和合”之道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南。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是新闻媒体共同的心声,合作、创新、共赢的声音流淌在澜沧江—湄公河畔,与会嘉宾在交流中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这是柬埔寨王国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今年第二次来云南。在他看来,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不仅为各国媒体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契机,更建立了一个共同探讨、分享经验、携手同行的大家庭。奈帕德拉提到,今年6月在昆明举办的中国(云南)—柬埔寨“游云南 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通过媒体的桥梁作用集合文旅、博物馆等各方力量,促进跨境旅游发展。此次在西双版纳的相聚,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探索更多创新合作模式,以及信息、文化、情感的传递与共鸣奠定了基础。“希望与各国嘉宾一道,探讨和分享国际传播的实践和成功经验,增进理解、促进合作,为地区和平与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为媒体人,我们肩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交流的重要使命。”中国日报社副社长朱宝霞认为,媒体要当好互通互信的联络者、合作共赢的推动者、亚洲文明的传承者。一年来,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成员开展了丰富、务实的合作,中国日报社也与亚洲新闻联盟、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等机构和媒体一道,积极促进区域内的信息共享与文化交流。“愿与各方携手并进,继续推动区域媒体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朱宝霞说。

在2024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上,国际传播、人文交流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启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得以分享和传颂。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樊海涛介绍,明年将在柬埔寨举办“祥牛与灵蛇:滇柬奇妙文物秀”展览,展现中柬多元文化魅力,推动优秀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云南大学印地语外教马乐儿视南博会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技术员苏妮达·品玛索看到中老铁路为沿线地区创造的发展机遇,越南留学生金玉梅通过直播让中国制造的产品惠及越南消费者……如今,越来越多伙伴发挥着“媒体+”的作用,在牵手中交流互鉴、传承文明。

在“象”往之地 续写故事

3年前,云南大象一次特别的北上之旅,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今,野象收容救助、回归家园,象群茁壮成长、“象丁”兴旺等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徐徐展开,让世界看到了真实、温馨的云南故事。

“跟亚洲象打了35年的交道,很欣慰能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保护亚洲象的相关工作中,更高兴的是看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大象、喜欢大象。”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协会会长沈庆仲的话语温暖而坚实。3年后,第三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回到了亚洲象的家乡——西双版纳,这样的美好还在继续。

媒体的角色从来不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和文化的传播者。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王建华以一张大象家族在云南青山绿水间悠然栖息的无人机照片为例,讲述影像连接世界的故事。王建华说,这正是语言、情感、话题和创新共鸣在创意传播中的积极探索,也是媒体融合的新机遇。

埃及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欧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媒体中央部主任娜什瓦·阿卜杜勒·哈米德·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卡德尔表示,人工智能在提升报道质量、提供个性化新闻推送以及构建高效的核查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期待埃中两国可以在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使用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发展,为深化两国友谊与合作注入新动力。

“作为一名媒体人,访问中国的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使我的以深入了解中国在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媒体平台促进合作方面。”孟加拉国独立电视台副总编辑沙明·阿布杜拉·扎赫迪回忆道,这些年来,他通过参加研讨会和网络交流活动,见证了中国在促进相互理解中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不仅体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彰显于媒体、文化和知识共享等方面。

在2024年度中国国际传播热词中,“世界遗产”引发了广泛关注,媒体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保护世界遗产是各国共同的责任,讲好世界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故事是全球媒体的共同使命。”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何祖坤认为,媒体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找到世界遗产与公众情感的共鸣点,讲好有温度的文化遗产故事。同时,国际媒体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搭建交流互鉴大平台,汇聚更多资源和力量,通过平台共建、内容共创、资源共享、人员交流等方式,打通渠道,为讲好世界遗产保护故事创造条件。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议娴 李吒 王韵雅 张敏

柬埔寨王国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合作新起点 交流新篇章

“新闻媒体在柬中两国文化宣介、人文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月9日,柬埔寨王国新闻部大臣奈帕德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是“中柬人文交流年”,双方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的人文交流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即将结束,但两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将迎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合作新起点。”

“这个过桥米线,吃完真想把锅都带走。”这是奈帕德拉第二次到访云南,也是他第二次在云南吃过桥米线。听了云南过桥米线由来的故事,他不禁感慨,这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饱含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在他看来,过桥米线就是一个云南的文化符号。“只要有人提起云南,我都会告诉他一定要去尝尝过桥米线。”通过奈帕德拉的脸书推文,许多柬埔寨朋友认识和了解到云南的过桥米线。

2024年,柬中两国开展了中国(云南)—柬埔寨“游云南 看吴哥”遗产地之声系列活动。“活动让更多中国朋友认识、了解和走进柬埔寨,让柬埔寨实实在在受益。这是柬中特别是柬滇媒体合作的重要成果。”奈帕德拉告诉记者,作为活动主办方,柬埔寨王国新闻部不断探索“媒体+”的跨界路径和发展模式,协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结合柬中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多角度、多维度宣介共同发布的“世界遗产游计划”,为人文交流、旅游发展、人员往来等不断注入媒体力量。

得知2025年“祥牛遇上灵蛇:滇柬奇妙文物秀”将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举办时,奈帕德拉非常期待,他说:“机场是国际旅客进入暹粒的‘第一扇门’,相信双方精彩的展览展示将会给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体验。”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燕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人民报》总编辑万赛·达温雅:幸福路通联 媒体声远传

“中老铁路通车3年来,成绩斐然,老挝人民深切体会到其带来的变革。”2024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召开之际,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人民报》总编辑万赛·达温雅首次乘坐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从老挝首都万象来到西双版纳,一路感受这条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给沿线带来的变化。

作为老挝“高铁时代”的亲历者,万赛·达温雅感慨万分。曾经交通不便严重制约老挝发展,如今从万象前往老挝北部或中国,出行变得极为顺畅,甚至吸引了众多东南亚国家民众前来,节假日期间中老铁路火车票常常一票难求。与此同时,中老铁路货运方面同样成绩耀眼,列车满载着各类物资奔腾不息,推动老挝在东南亚的物流枢纽作用不断凸显。

万赛·达温雅介绍,中老铁路、万万高速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不仅带来交通上的便捷,更助力老挝全方位发展。伴随项目建设的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为老挝民众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与医疗资源;人才培养计划有条不紊推进,为老挝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老挝经济社会注入强劲活力。老挝主流媒体始终站在前沿,通过多元渠道,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以及众多项目成果详尽地传递给民众。如今,这一倡议已深深扎根于老挝民众心中,广受拥护与支持。

万赛·达温雅希望各媒体能够加强协作,提升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在区域合作交流进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让老中友谊与合作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春梅

印度新闻协会主席纳亚克·查亚康塔: 同频增互动 友好共前行

“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每一次都能见到新发展、新变化。”第三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印度新闻协会主席纳亚克·查亚康塔欣喜地告诉记者。

印度新闻协会注册于1965年,是印度历史最悠久且唯一得到联邦政府认证的媒体行业组织。目前,协会的600多名会员由来自印度各地的平面、电视、数字等媒体组成。多年来,印度新闻协会一直与中国记者协会保持着密切、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纳亚克·查亚康塔说,5年前他曾在新德里接待过中国记者协会组织的新闻代表团。“当时,我们一起走访了印度多地,向中国记者展示印度新闻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寻求深入合作的机会。”

此后,纳亚克·查亚康塔也多次随印度媒体代表团,到访北京、西藏等地,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印两国媒体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和往来。“这次大象国际传播论坛给了我深入了解云南的机会。”他认为,云南与印度地缘相近,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自从2013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昆明与加尔各答已成为中印友好合作的典范。

纳亚克·查亚康塔表示,印度新闻协会承担着新闻行业对外沟通交流的重要组织、协调职能。“我们愿持续参加大象国际传播论坛以及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相关的系列活动,并携手云南媒体,努力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靖中

尼泊尔《贾纳阿斯塔民族周刊》总编辑柯绍:文化蕴悠远 友谊树常青

尼泊尔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怀抱中,以丰富多彩的世界遗产而闻名。从古老庙宇到传统音乐舞蹈,再到独特的民族艺术,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希望更多的中国朋友,乃至世界各国的朋友能看到真实的尼泊尔,听听我们的故事。”尼泊尔《贾纳阿斯塔民族周刊》总编辑柯绍说,尼泊尔十分珍视与中国的深厚友谊,愿为这段友谊注入活力。

在柯绍与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的携手努力下,《我是守护者》系列视频及图文陆续推出。在2024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上,柯绍分享了部分感人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尼泊尔非遗保护者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如尼泊尔高级保巴画艺术家洛克·奇特拉卡可以为绘制一幅画付出26年的时间;尼泊尔民间音乐博物馆收藏了超过650种乐器,乐器制造者可以为研究其制作材料花费10余年。“中国人民也帮助我们重建了一些曾经损毁的尼泊尔建筑,正是尼中两国的辛勤付出,使得尼泊尔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智慧得以保存并流传。”柯绍表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尼泊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传统故事被巧妙地融入教育体系,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工作坊、研讨会以及在线课程等多元化活动,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

2025年是中尼建交70周年,而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无疑将在促进区域内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诚邀更多国际友人来尼泊尔感受我们国家的真实风貌,感受尼泊尔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愿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树常青。”柯绍说。

云报全媒体记者 王韵雅 张敏

声音>>>>>>

为展现中国人文之美,中国日报推出“璀璨非遗”系列版面,把非遗传承、人物故事和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通过生动的内容与诗意的设计,展现中国审美的气韵和艺术感染力。此外,创新性推出八联版报纸形态,让读者在一气呵成的阅读中感受到视觉冲击和强烈的“悦”读体验。未来,中国日报将不断创新,丰富新闻内容、突破视觉呈现,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国日报社视觉中心设计副总监田驰

早在西方人抵达亚洲之前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推动历史车轮的友好交往。作为长期关注并报道澜湄流域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的记者,我们不仅讲中国的发展故事,也向世界介绍流域各国的规划与发展。希望以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为平台,共同以亚洲视角和亚洲智慧,用新闻的力量,讲述更多相亲相近相遇相知相交的故事。

——新华社国际部编委、高级编辑凌朔

《金凤凰》是缅甸唯一合法出版的中文报纸。我们在坚持真实、客观、公正报道的同时,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缅甸的风土人情融合在一起,让故事贴近缅甸读者的生活。我们与多所缅中高校合作,以学生的视角讲述缅中文化交流的故事;与缅中出版社合作,在缅甸出版了一系列讲述缅中友谊的书籍;搭建全缅语媒体平台、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进缅中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成为两国之间坚固而有温度的桥梁。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总经理梁艳华

今年,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与老挝国家电视台共同策划、摄制的老挝第一个手语视听资讯节目在老挝首播,改善了老挝听障人士获取新闻的途径。节目于每周一至周六当地时间18∶30至19∶45在老挝国家电视台播出,播出的老中合作、文化交流互鉴、文旅推荐等内容,加深了老挝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手语视听资讯节目有助于听障人士及时了解时事热点,也使他们能够体会老挝的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老挝国家电视台英语部副主任坎迪·本加棱

“演艺大世界”是以上海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演艺聚集区,于2018年正式定名,这里不仅上演世界经典名作,还有《只此青绿》等原创佳作轮番呈现,成为中外戏剧合作交流的最佳呈现地之一。“演艺大世界”每年举办国际性节展活动,吸引了一批全球首演、首发作品,推动文化艺术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空间。“演艺大世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更多优秀作品交流互鉴,欢迎各界朋友前来体验不一样的演艺生活。

——上海市黄浦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峰

媒体合作的力量可以弥合文化间的差异,促进泰中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过去一年里,我们与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交换了各种形式的内容产品,并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以深化合作。许多优质的报道展示了云南以及中国其他省份丰富的文化、习俗。这些内容通过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平台传递给泰国观众,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希望未来双方共同努力,促进更加互联互通世界的构建。

——泰国MCOT公共有限公司泰国通讯社国际新闻部代理总监瓦查琳

我自6岁起学习章哈、傣文读写和傣族典故与历史传说,踏上了非遗传承之路。一路走来,我发行了章哈演唱专辑、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成立章哈传习所、发起章哈演唱大赛,也积极融入新时代,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广章哈文化。我还将非遗章哈与茶文化紧密结合,创作了傣族章哈茶歌,将章哈融入茶艺表演,讲述西双版纳普洱茶的故事。未来,希望能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乡村旅游与茶产业有机融合,让非遗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云南省级民间文学非遗传承人玉叫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玲 王韵雅 整理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