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如何让患者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教育医疗是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云南从解决群众实实在在的就医、就学问题入手,不断深化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可乡中心学校水尾小学是大可乡最偏远的校点,从校点开车到乡镇需要50分钟,由于生源少,从前的音乐、美术课都是由语文、数学老师兼着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石林县创新教师任课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走教”制度,从中心学校、完全小学统筹安排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到辖区范围内难以开齐课程的小学教学点“走动教学”,为当地孩子“送课上门”。
目前,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迈入全面“扩优提质”的新阶段,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落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
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增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城乡共同体3种方式,覆盖基础教育学校1.37万所、学生572.79万人,学校、学生覆盖率分别达54.51%、68.63%。昆明市新组建14个基础教育集团,新增优质学校20所、优质学位5万余个,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全省“五个一批”各类帮扶学校共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近3000人。23所高校落实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共选派2808名音体美专业师生到29个帮扶地区实习支教。
落实教育民生保障,2024年新建、改扩建203所幼儿园,增加学位近4万个。实施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持续巩固“双减”成果。遴选50所学校开展示范性国门学校建设;升级打造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教育入学一件事”有速度更有温度。各地教师“一对一”结对帮扶留守儿童31万对。各高校落实毕业生就业创业提质行动,2024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留滇就业23.8万人。
激发教育事业活力,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出台新高考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办法等配套措施和职教高考、春季招生实施办法。实施云南省银龄教师行动,招募各学段优秀银龄教师1350人。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小学期”制度,培训教师131.4万人次。启动“3+4”中本贯通和“3+2”高本贯通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
创新求精擦亮思政育人品牌,出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通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打造“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思想政治教育第一金课。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省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23个高校党组织入选教育部“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项目。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2024年,我省扎实推进健康县城建设,爱国卫生工作成为全国范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比例跃升至23%;全省基本医疗保险覆盖4562.51万人,参保率达到97.64%,参保质量持续提升,参保结构更加优化,全民参保成果持续巩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云南省不断推动医疗资源再拓展、医疗服务水平再提升、健康保障内涵再丰富,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群众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解决,交出了一份合格的健康答卷。
为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近年来,云南持之以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质医疗资源分配和布局更加均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心血管病、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主要业务指标年均提升10%以上。玉溪市、楚雄州成功申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2024年全省共完成100个薄弱专科建设,全省128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95%独立设立精神科、95%独立设立眼科、70%独立设立临床营养科、79%独立设立病理科、60%独立设立输血科。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主研发全球首款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传授给怒江州各级医疗机构;云南省肿瘤医院在云南率先成功应用3CG磁导航定位技术,为三位肿瘤患者完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群众就近就便获得系统连续卫生健康服务的基础,距离群众最近、利用便利可及,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云南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比例实现跃升,慢病管理和快速救治能力显著增强,医疗服务网底更加牢固。
同时,云南不断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楚雄州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29个专科、17个科室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遴选11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付费方式改革试点。筛选推广27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累计培训1.6万名基层人员。建设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0个。此外,云南重大传染病防控有力,疾控体系改革推进,医疗应急能力专业高效。艾滋病防控保持全国领先,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123个县(市、区)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标准,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全部达到消除标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实现零的突破。
当好“编外校长”——
同题共答 补齐短板
云南鲜明提出“抓今天云南的教育,就是抓云南未来的发展”的理念,要求“五级书记抓教育、党政同责办教育”,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当好“编外校长”,挂钩联系1所学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
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做法,推动各级党政负责人全覆盖挂联薄弱学校,担任“编外校长”,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担任八一中学“编外校长”的省政协委员、金平县县长田红梅说:“担任‘编外校长’能做、可做的事情有很多,通过补齐边境地区学校软硬件短板,进而促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充分运用好“编外校长”工作机制,党政领导全覆盖挂职学校,把脉问诊教育难题、协调解决难点堵点。在香格里拉职业学院,“编外校长”到学校同老师沟通、与学生交流,抓住关键环节,聚焦重点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导压力,落实责任。针对高校帮扶、校企合作、供水供暖等问题,召开专题会,架起沟通“立交桥”,形成督办清单,一项项抓落实。与云南民族大学达成全面帮扶协议、与43个企事业单位达成战略合作,用水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供暖项目稳步推进……“编外校长”与学校同题共答,统筹推进,惠及全校三年制专科学生的寒衣补助、迪庆籍学生免收学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等政策也得到了落实。
普洱市各级“编外校长”聚焦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研究解决教育方面急难愁盼问题1000余个;协调企业、有关部门筹措资金1400余万元,帮助学校解决办学软件、硬件方面的困难;帮助5所学校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方案。
云南还通过推动“编外校长”蹲点调研、现场办公,以“解剖麻雀”和“抽丝剥茧”的方式帮助学校研究问题,解决难题,推动学校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壮苗行动”助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身上有汗 脚下有力
新学期开学,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改革措施。其中提到,全省将实施中小学生“壮苗行动”,保证中小学校每节课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走出教室、走进阳光,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
课间活动时间长了,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时间就长了。全省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创新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们真正在课间走出教室“动起来”。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有80个班4500多名学生,在运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开设了“体育超市”,依托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和专业机构力量为孩子们提供近20个类目的体育项目服务。学生们利用校园长廊、体育教室、操场等场地,开展跳绳、滑板、射箭、射击、攀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玉溪市第一小学开展走班制特色体育课,开设啦啦操、田径、网球等课程任学生选择,满足学生多元体育兴趣需求。同时,利用课间组织学生每天上午、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每月开展一次班级视力自测,并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近视防控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在每学期开始和期末对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守护学生视力健康。
普洱市思茅区各学校打造特色课间品牌,形成“一校一风景”的育人生态。思茅七小推出“趣享一刻钟”,将成语接龙、数学谜题融入跳格子、丢沙包;思茅四中则开辟“课间微阅读角”,让学生在运动间隙品味书香。民族文化的融入也让课间焕发新机,思茅一小的五禽戏、八段锦课间操成为“行走的”非遗课堂;思茅四小创设茶马古道主题游戏,让学生在运茶、晒茶中感知乡土文化。
除了课间休息延长5分钟,我省“壮苗行动”还包括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中小学每天保证30分钟大课间;寄宿制中小学生每天安排20分钟晨跑(早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活动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严格落实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的每天睡眠时间等要求,让学生“动”起来,让校园“活”起来,培育更多健康向上的“小壮苗”。
“家门口”的好医院提供优质医疗体验——
看得上病 看得好病
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就能解决——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群众的期盼。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卫生健康急难愁盼问题,云南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分配和布局更加均衡,基层医疗服务网底更加牢固。
不久前,在腾冲市固东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的陪伴下,被疼痛折磨的慢性病患者李璟(化名)走出病房,一场由基层卫生院独立完成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圆满结束。几天后,李璟恢复状况良好,满意地离开了卫生院。李璟不禁感慨:“以前总觉得大城市三甲医院才能做手术,现在家门口也有好医院,而且医生技术精湛,我们再也不用往大城市跑了。”
据介绍,固东镇不断加强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固东镇卫生院现有急诊科、中医科等15个临床科室,还增设了1.5T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血液透析机;新开展外、妇科新技术40余项,已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固东镇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慢病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格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也是破解“看病难”问题的关键抓手。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设备升级到规范化开展慢性病管理,云南基层医疗正悄然蜕变——全省1507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133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346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推荐标准达标比例从2022年的9.87%跃升至2024年的23%。提质建成112个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600个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1483个基层慢病管理中心、1073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89.31%、85.29%,实施400个基层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鑫龙 陈怡希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