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玫瑰,它的芬芳能够飘向多远的地方?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八街连绵的玫瑰田,带着高原晶莹露珠的玫瑰,宛如一群灵动的芬芳精灵,开启了它们奇妙非凡的旅程:有的摇身一变,成为了鲜花饼中甜蜜诱人的内馅;有的融入饮品,化作独具特色的玫瑰特调;还有的经过精心提炼,成为美妆产品里珍贵稀有的原料……这条穿越70年的产业链,让转瞬即逝的花期凝固成1.49亿元的产业奇迹,每一片花瓣都在讲述着从“田间浪漫”到“产业传奇”的蜕变故事。
从4亩到5800亩:一朵花的产业扩张史
时光回溯到1980年,八街的玫瑰产业还只是月照屯、沙厂等4个村子里的4亩“庭院经济”,如同星星之火。但岁月是神奇的画笔,2005年,高桥食用玫瑰协会成立,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拉开了八街食用玫瑰规模化种植序幕,推动食用玫瑰的种植模式从零星分散走向规模化种植。
2023年7月八街食用玫瑰育苗基地的建成,基地年产200万至300万株食用玫瑰花苗,配套建成1500亩种植核心区一个,500亩种植片区两个,100亩家庭农场一个,为产业扩张筑牢根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24年,八街已拥有了5800余亩的壮阔花海,鲜花总产量达3387吨,产业规模扩大了千余倍。
从1980年4亩试验田到如今5800亩产业带,八街玫瑰完成了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种植”的蜕变。
从手工到智能:一朵花的科技蜕变记
2014年,八街首台食用玫瑰分选机试验成功,从此拉开了食用玫瑰产业化发展序幕。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提升了鲜花分选效率,更成为推动产业规模扩张的关键引擎。八街敏锐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创新模式,让科技红利惠及整个产业链。其中,安宁宏润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正是八街玫瑰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加工转型的生动缩影。宏润合作社探索出的“固定期货价+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价”三价联动订单模式,既稳定了市场供需,又为花农提供了坚实的收益保障。“我们不仅收购鲜花,更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宏润合作社负责人李云珍介绍,合作社紧紧抓住科技革新带来的宝贵机遇,迅速建立起智能化生产线,用于生产更具附加值的玫瑰花馅料、鲜花饼以及玫瑰花茶等产品。
在智能化生产线的加持下,八街玫瑰产业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跨越式发展。在产品开发上,八街以玫瑰鲜花为原料,开发出玫瑰馅料、冻干鲜花、玫瑰露饮品、玫瑰精油、鲜花饼等71种玫瑰衍生产品,构建起“从田间到舌尖、从花田到妆台”的全产业链体系,让单一鲜花升级为“高附加值明星产品”。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使得八街成功完成了从“人工分选”到“智慧工厂”的玫瑰革命。截至2024年,八街累计培育食用玫瑰花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19家,食用玫瑰专业合作社35家,建成24条食用玫瑰现代标准化生产流水线,单日鲜花加工能力突破200吨,彻底告别“小作坊手工时代”,加工效率实现千倍提升,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八街食用玫瑰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花田到景区:一朵花的浪漫转型路
当生产线上的玫瑰产品走向全国时,八街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又为这些芬芳精灵找到了新的舞台。在这片精心培育了70年的花田上,玫瑰正绽放出文旅新姿。八街巧打“浪漫经济牌”,把传统村落升级为爱情主题打卡地,修缮一新的月老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祈福,绘满爱情誓言的景观墙成为网红背景,联姻部落的玫瑰拱门下每天都上演着甜蜜故事。通过“基建提升+文化赋能”双轮驱动,让昔日的传统花田蜕变为集艺术氛围、生活体验和浪漫空间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每年四五月花期,5800亩玫瑰组成的“花海浪潮”竞相绽放,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赴这场“芬芳之约”。自2013年首创“八街慢生活·芬芳之旅”以来,游客量年约2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300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朵花”带动“一条链”,“一片景”富了“一方人”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如今,这朵用70年光阴完成三级跳的高原玫瑰,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从4亩试验田到亿元产业链,这朵高原玫瑰书写了一个关于坚持、创新与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本。
云南网通讯员 陈亭纹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