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楚雄市探索实施“以函代证”改革——助企措施再优化 项目审批再提速

发布时间:2025-06-27 18:12:59

“以前一个项目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快的也要两三个月,现在只需要十几天就能开工。”谈起“以函代证”审批新模式带来的变化,楚雄市瑞尊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曾霞感触颇深。

过去几个月,楚雄市在工程建设领域试点推行的“以函代证”简易审批改革正在全市加速落地,以具备法律效力的意见函暂时代替部分法定审批文件,让符合规划和用地要求的项目,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先行开工,为破解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再出实招。

楚雄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赵辅花介绍,改革前,一个政府投资或园区工业项目若想开工,需完整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等证件,流程多、周期长。通过“以函代证”改革,项目具备基本合法合规条件后,依托自然资源和住建部门出具的用地、规划和施工意见函,就可以早启动、早建设、早投产。

为建立起高效协同的支撑制度,楚雄市行政审批局牵头,依托楚雄彝族自治州协同办公系统建立审批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项目信息在多部门之间实时流转;楚雄市审改办组织“函前会商”,对拟采用“以函代证”审批的项目开展多方式评估会商,快速决策是否适用改革路径;“一对一”帮办服务小组全程介入,为企业协调报批材料、答疑解惑、并联推进各环节审批。

在审批流程上,“以函代证”打破了过去多部门串联审批、相互前置的“旋转门”模式,转而实行告知承诺制与容缺后补机制。只要企业对后续办理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手续作出书面承诺,并在90日内补齐,即可依据函件先行动工。

“以前,审批环节一环扣一环,等一个证件要排好几天。现在从申请函件到开工建设,只需要10来天,极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和资金压力。”曾霞说,“我们正在楚雄东南新城代建一所幼儿园,计划赶在9月学年开始前完成建设并招生。如果按传统流程走,开工要拖后两个月,工期根本赶不上。‘以函代证’让项目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施工期。”

加快审批不等于放松监管。楚雄市同步强化了“函后监管”机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项目取得函件后第一时间介入质量安全监管,行业主管部门则围绕企业承诺标准与设计要求开展全过程监督,并对擅自开工、违反城乡规划或未按承诺完成手续补办的项目主办方实施联合惩戒。此外,楚雄市还应用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和逾期预警机制,确保每一个环节可追踪、可监管、可问责。

改革推动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请材料从177个减少到15个,办理时限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办理环节从15个缩减至2个,平均项目开工时间提前60天至75天。截至目前,楚雄市已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项目、富民工业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重点项目采用该模式快速开工建设。

楚雄市在全省首创“以函代证”审批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破局,在落地实施中优化。目前,楚雄市正总结试点经验,探索将改革成果在更广范围、更多类型项目中复制推广,逐步将应用场景拓展至教育、医疗、交通等重点民生领域。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段晓宇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