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临沧市镇康县,漫山坚果林苍翠欲滴,咖啡红果压弯枝头,烤烟田里叶片迎风舒展……这个边陲小县,以“四有联动”为抓手——“户有增收产业、村有合作组织、乡有龙头企业、县有配套政策”,正蹚出一条农民持续增收的“镇康路径”,从农户到县域,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正将边陲山乡推向乡村振兴前沿。
户有增收产业:产业联动发展路径更清晰
在勐捧镇岔沟村的烤烟基地里,烟农李钧弯腰抚过齐腰高的烟株,笑颜舒展:“今年烟叶品质比去年更好,亩产至少有5000元!”他的底气,来自勐捧镇打造的“油菜+烤烟”轮作产业带。
通过县乡两级产业发展调研摸底,针对李钧家产业发展单一的情况进行分析研判,结对挂钩干部为李钧家“量身定制”了“油菜+烤烟”轮作模式提高亩产值,去年李钧家家庭收入突破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万元,烤烟种植规模也逐年递增。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镇康县以产业发展破题“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组建23个调研专班,集中3个月对全县所有产业开展了一次大调研、大摸底、大解题,建立产业户档,研究出台全县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了“1+12+N”产业发展格局。统筹按照“1名县级干部+1名乡(镇)干部+1户农户”结对挂钩模式,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结对挂钩干部与农户共同研究产业发展措施,目前,全县落实产业发展措施3021条帮助2063户农户全部嵌入县、乡、村的特色产业链布局中。
“我们帮李钧家算清了‘产业账’,通过‘油菜+烤烟’种植模式,烤烟保底收购,油菜籽合作社包销,两季轮作土地不闲,风险降了,收入翻番了。”挂钩李钧家村干部、岔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朱红伟介绍。
村有合作组织: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更紧密
雨后初晴,田坝村的坚果庄园浸润在一片新绿之中。薄雾氤氲间,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村民三三两两穿行于林间,弯腰施肥、挥锄除草。
“以前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合作社,定期派技术员到地里教授坚果种植管护技术,而且合作社统一标准、企业保底收购,不但收入稳增长,年底还有分红。”说起加入合作社利益联结受益满满的田坝村坚果种植户王东飞开心不已。
这个曾因技术滞后导致坚果品质参差不齐的村庄,如今靠着“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464”利益分配模式(企业按所收购价款的4%比例返补合作社,合作社将返补资金中的60%分红给农户,其余40%留作村集体经济),将43万亩坚果林变成“绿色银行”——2024年,田坝澳洲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返利558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23.2万元,社员实现二次分红334.8万元。
“我们清理了40个‘空壳社’,培育了50家示范社,让合作社真正成为联农纽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苏文荣说。
镇康县从“管好、管活、有效”三方面下功夫,切实将群众是否获得实实在在的联结收益作为检验合作社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通过“统一组织方式、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收购”五个统一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大胆探索建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多方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群众结合产业实际加入多个合作社,加强利益联结。截至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51个、建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基地123.33万亩,受益农户数3.215万户11.92万人。家庭农场760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53777.72亩。通过这些合作组织定期开展农作物产业病虫害防治作业,开展现代种养殖业绿色生产、品牌培育、“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合作社28家,品牌46个,有机认证3.1万亩,认证产品70个。2024年,全县农民合作社经营总收入达7607.61万元,社均25.44万元,带动农户6662户。
乡有龙头企业:延链补链育企连接更深化
南伞镇哈里咖啡庄园,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咖啡树层叠如浪,墨绿的枝叶间缀满红宝石般的咖啡果。微风掠过山谷,带着咖啡花残留的淡淡茉莉香与熟果的甜醇,混着泥土的湿润气息,在林间轻盈流转。群众穿行于垄间,手中竹筐渐渐盛满采摘的红果,脸上的笑容如盛夏的阳光般明亮。
“原来是自己种,挣的钱少。现在土地租金加上务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哈里村村民姚世英的账本,折射出镇康县产业联农的实效。2023年,镇康县引进云南镇康哈里咖啡庄园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种植、加工、电商全产业链,总投资达7000万元,是目前云南临沧市规模最大的一家集咖啡种植、初精加工、文旅体验、庄园建设为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的咖啡公司,建设哈里咖啡庄园和凤尾大坝明山农场2个标准化咖啡种植基地,带动30名青年稳定就业,日均吸纳就近务工100人次。
镇康县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发展思路,通过夯实产业基础、加大产业扶持、培育“链主”企业,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培育37家农业龙头企业,建成各种农作物基地,坚果43万亩、咖啡8.5万亩、甘蔗20万亩;运营7个就业帮扶车间带动232人就业;“村集体+企业+基地”机制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实现“租金+薪金”双增收。
“我们按‘一乡一链主’布局,既育‘老树新枝’,也引‘源头活水’。”县投资促进局局长黄怡清透露,去年引进的临沧晟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勐堆乡勐堆坝子打造成以土地流转“烟、稻、甜脆玉米”轮作、基地务工、产业发展带动等现代农耕文化之地,探索“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抱团发展模式,以订单式、务工式带动当地农户参与项目发展,实现以“利益捆绑联农、经营主体带农、稳岗就业助农”的目标,每年公司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固定岗位7个,带动当地群众务工2400多人次。目前,镇康县37家农业龙头企业覆盖所有乡镇,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2.07:1。
县有配套政策:资源资金精准扶持更见效
“‘政策支持包’真是及时雨!”镇康县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瑞指着焕然一新的坚果厂房感慨。通过“产业基金+专项贷”组合扶持,企业获得1000万元资金扶持,规模快速扩大。
这样的“政策礼包”在镇康已成常态。镇康县成立县“四有联动、促农增收”工作专班,结合需求与相关部门定期研究,深化“分管副县长+局长”联合接诊、“助企服务团”上门问诊、“领导挂包+企业大拜访大走访”定期巡诊的“三诊疗法”助企纾困,精准施策,打造“政策礼包”长效机制:人社部门送技能培训下乡,银行推出“惠农e贷”“商户e贷”,科技特派员驻点解决产业难题......全县整合30项政策,全产业链金融扶持达5.048亿元,惠及2741户;2025年到位衔接资金9030.8万元,重点投向烤烟、茶叶、中草药、甘蔗、咖啡、坚果、肉牛等产业,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6.03%,服务带动6000余户群众,预计带动群众增收8000余万元。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镇康县打出“四有联动”组合拳:农户的产业发展、村庄的合作组织、乡镇的龙头企业、全县的配套政策,形成增收“闭环”。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让每家每户的‘小产业’对接‘大市场’,是我们探索这条路的初心。”镇康县委书记段寿华说。
如今的镇康,正沿着“四有联动”路径,绘就一幅“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新画卷。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镇康融媒 李丽君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