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嗒嗒声此起彼伏,一块块布料在熟练工人的指尖间被精准缝合、剪线、定型、打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德熙纺织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正在上演。这个原本是废弃停车场的地方,如今变身为现代化纺织车间,每天上百名工人坐在缝纫机前埋头赶制订单,一件件服装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东南亚市场。
这座“车间变身”的厂房,正是元阳县探索“中介引企”模式的缩影。地处红河南岸的元阳县,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全县总人口45.8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有24万人。长期以来,外出务工是主流就业方式,全县转移就业人口多达17.4万人,其中68.4%选择县外打工。如何破解“引企入边、边民回流”的发展难题?元阳县将目光投向了曾经专注于“送人出县”的中介力量,试图通过一场“角色反转”,让“小商”回流、企业落地、群众就近就业。
发挥中介优势,让企业“来得顺”“以前我就在广西德熙纺织厂打工,后来从中介公司得知,这家厂要在我的家乡开设分厂,我立马就回来了。”新街镇村民龙家明表示,现在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元,但最重要的是家里的两个孩子从此可以摆脱留守儿童的困境。在元阳县,这样的“稀罕事”正逐渐变成“寻常景”。
为破解“去哪找企业、招什么企业”的现实难题,元阳县充分调动本地56家劳务公司和32名返乡能人等中介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精准筛选适合本地劳动力结构的目标企业。同时,全县系统摸排出146处、总面积6.05万平方米的闲置资产,为企业入驻预留“落脚点”。
通过劳务公司牵线搭桥,政府与企业间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极大提高了招商成功率。德熙纺织厂便是元阳县通过劳务中介公司从广西贵港市成功引进并顺利投产的首批重点项目,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更有效回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们长期与企业合作,掌握它们的扩厂意向,一旦得知需求,就主动当好‘中间人’,协调企业和政府资源,把厂子引到元阳来。现在村民不用再远赴他乡,企业也实现了降本增产。”元阳县保收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
为打通用工瓶颈、提升就业匹配效率,元阳县因地制宜推行“计件+提成”的带薪培训模式,由劳务公司联合人社部门,围绕农特产品分拣包装、手工编织、电子元器件组装、服装加工等行业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精准为企业输送稳定、合格的技术人才。
“企业只需发布订单并向我们支付一定的服务费,招聘、培训、管理等事务由我们统一对接负责。”元阳县保收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为进一步打消企业“远赴他乡发展”的顾虑,元阳县创新设立驻厂管理员制度,由劳务公司派员协助企业开展日常管理,并配合人社部门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全流程保障企业稳妥落地、安心生产,切实解决“人生地不熟、大事小情难解决”的后顾之忧。“就德熙纺织厂而言,目前在元阳设厂,每千件衣物可节约近750元成本,综合成本降幅可达40%。”
家门直通厂门,小灵活带动大就业
“现在能在家门口打工,生活成本明显降低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能陪伴家人。”元阳县排沙村村民龙目井高兴地说,他每天只需步行十分钟,就能准时抵达工位。这一切得益于今年1月元阳县通过龙汇劳务公司成功引进的广东佛山明城求精五金厂,盘活闲置校舍设立了南沙求精五金厂,专门从事夹子、数据线等五金配件的组装生产。
结合当地妇女和弱劳动力居多、需兼顾家庭照料的实际情况,企业灵活采用“乡村办小厂”“家庭设作坊”的方式,实行弹性工时制度。走进南沙村,不时可以看到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一边唠家常一边组装摩托车头盔扣件,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工人可以灵活选择上班时间,也可以将原材料带回家,利用碎片化时间加工,按月称斤核算工资。”南沙镇党委书记李家亮介绍,自投产以来,该厂已吸纳445名本地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企业还计划在南沙镇11个村(社区)增设生产线,预计可新增岗位2600个,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这一模式带动下,元阳县还因势利导,推动纺织等行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对工艺要求不高、可分散作业的生产环节下沉至各村“办小厂”,组织农村劳动力集中就近务工;针对弱劳动力或需居家照顾老小的群体,则通过合作社“派单制”,发放缝纫机与原材料,群众在家接单、计件取酬,灵活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元阳县攀枝花乡猛弄刺绣专业合作社设立的非遗刺绣工坊,现已吸纳239名“绣娘”在家从事灵活生产,不仅缩短了务工距离、节省生活成本,也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费用,成为推动乡村就业与产业融合的典型样本。
多维保障助力,用工务工“两头甜”
企业有奔头,员工的福祉自然也不能少。在元阳县“带娃上班”早已不再是新鲜事,“我们动员各方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比如最近正值暑期,每天都有在职职工、退休人员等志愿者,在德熙纺织厂为务工子女开设书法、音乐、绘画等兴趣班。平日也有志愿者轮流教孩子做作业。”元阳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不仅如此,元阳县还统筹推进配套服务建设:协调开通工人上下班公交专线,建设“工友食堂”,为职工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帮助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医等民生难题;新建儿童乐园并提供爱心托管、作业辅导、心理咨询等贴心服务,全方位保障务工群众安心、舒心工作。
如今的元阳,已有24家“小商”扎根落地,累计盘活2.22万平方米闲置资产,带动2754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528名返乡人员不再“背井离乡”。从“出远门”到“近家门”的转变,不仅圆了无数家庭的团聚梦,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为元阳县加快实现“就业稳、产业兴、百姓富”注入了强劲动能。
“客观来说,目前在家门口可选择的工种仍然偏少,返乡人口还不算多。但我们正积极拓展岗位类型,努力扩大就业覆盖面。”元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把务工者的‘盼头’和企业的‘需求’紧紧对接起来,就一定能吸引更多群众回流,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多赢局面。”
云南网记者 高祎祎 实习生 张素芳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