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云岭夏日丰收记

发布时间:2025-07-31 18:25:57

一地双收拓富路 

晨光熹微,勐腊县勐仑镇阿克新寨的橡胶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胶农嘎门放下割胶刀,骑上三轮车来到隔壁的菠萝地里,双手熟练地摘下一颗颗成熟的菠萝。“橡胶树种下去要等7年才能开割,这期间全靠菠萝给我们‘发工资’。”嘎门一边说一边忙着把身后堆成小山的菠萝装车,准备送往合作社。

在勐仑镇,像嘎门这样受益于“一地双收”模式的农户超过80户,全镇共种植3000余亩菠萝,其中大部分生长在橡胶“更新地”里——这些土地刚完成老橡胶树砍伐,新种下的橡胶树苗才及膝高,在村党组织的统筹规划下,农户们巧妙利用橡胶生长的空窗期,在自家地里种下菠萝。

农户在完成老橡胶树更新后,与种植大户达成土地管理服务协议——种植大户负责土地翻耕、橡胶苗及菠萝种植期间橡胶林的全程管理;农户在自家地块上种植橡胶树苗,确保橡胶树的所有权和未来的长期收益。这种“橡胶+菠萝”的套种模式将土地高效利用起来,实现短期收菠萝、长期收橡胶的双重收益。

为进一步推广这种生态种植模式,勐仑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联合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开展林下套种技术培训,从菠萝选苗、种植密度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据了解,套种模式下,亩产菠萝两吨,按当前收购价计算,每亩可为农户增收3000元。此外,菠萝的集中采收期还催生了大量季节性零工需求,么等老寨村民杨南就是受益者之一。“现在菠萝采收季我在村里帮工,一天能挣120元,一个采收季下来能收入四五千元。”杨南说。

为打开菠萝销售市场,勐仑镇以党总支、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构建起从田间到市场的闭环。一方面,吸引外地收购商直接对接基地,形成“老板地头收、农户当场卖”的快捷模式;另一方面,建设加工车间,将部分菠萝制作成菠萝干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云报全媒体记者 林丽华 通讯员 董益慧

无人机当“搬运工”  

眼下,华坪县石龙坝镇龙井村的丽江红芒迎来丰收季,漫山芒果树硕果累累。与往年不同,灵活穿梭于果园上空的农用无人机成了采收现场的“新主角”。它们有条不紊地将一筐筐新鲜芒果从陡峭的山坡果园直接运往山下的分拣点。

“村里芒果种植面积达1800亩,大部分在陡坡山地。过去采收季,运输是最大困扰。”龙井村村民杨明兵介绍,“果园路难行,以前全靠人工背运,不仅费时费力,雨天易摔跤,芒果也常被压坏。”

今年,村里引进了载重60公斤的农用无人机。操作员在果园旁空地将刚摘下的芒果挂上吊索,无人机便能沿预设路线,几分钟内将芒果稳稳运抵山下分拣点。“以前一个人一天最多背800公斤,现在一架无人机一天能运7500公斤,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杨明兵说。

目前,华坪县已开展多期无人机植保培训,累计培训550余人,现有150余台无人机投入植保作业,为芒果种植从管护到采收的全流程提供科技支撑。

在会泽县娜姑镇,鹰嘴桃种植户杨书也采用无人机做“搬运工”,让沉甸甸的桃子从枝头“飞”向分拣中心。

走进杨书家200亩鹰嘴桃种植基地,只见饱满的鹰嘴桃把枝条压得微微下垂。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刚摘下的桃子装进特制的背篓,再将背篓固定在无人机的吊绳上。随着操作员一声指令,无人机缓缓升空,避开果树的枝叶,沿着预设航线平稳飞行,仅仅20秒,原本需要人工肩挑背扛走20分钟山路的桃子,便坐着飞机稳稳落在路边等候的农用汽车车厢里。

“用无人机运送快速高效又实惠,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杨书和记者算起了成本账,以前摘下来的桃子都用人工肩挑背扛,每人每天200元工资,还供两顿饭,工人每运送一趟得20多分钟,还得担心颠簸碰坏果子。现在用无人机运输,每架无人机每天能运送10吨桃子,是人工运输量的5倍,这两架飞机买得值当。“无人机每架6万元,还可以享受1万元的农机补贴,实际自己支付了5万元。”杨书说。

在分拣中心,刚运送来的鹰嘴桃正排队接受“体检”,上秤、分拣、包装,20多个工人有条不紊。“这是我从蒙自请来的包装团队,他们在桃子的分级、包装方面很专业,能确保包装品质,不用我操心。”杨书说。

据了解,今年鹰嘴桃的批发价为每公斤7至15元不等,杨书的200亩鹰嘴桃今年产量可达300吨,产值可达200多万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张雯 通讯员 黄庭芳 代玉春

菌菇撑起富民伞

连日来,腾冲市五合乡老寨村姬松茸种植基地迎来采收季,一簇簇姬松茸破土而出,菌农们正在菌棚里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分拣、装筐等工作。

“我们的富硒姬松茸可是抢手货。”老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大志自豪地说,“老寨村种植的姬松茸不仅风味独特,更达到国家富硒标准。我们和收购商签约,以每公斤10元的保护价定点收购,市场供不应求。产多少销多少,不够销。”

老寨村地处海拔1300米至2060米之间,清新空气、充足光照、昼夜温差显著,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老寨村姬松茸的卓越品质。

老寨村通过合作社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统一流转村口10多亩土地,引入姬松茸特色种植,为村集体每年带来1.95万元的租金收入。老寨村组织7户示范户建成13个标准菌棚,每个菌棚年纯利润逾9万元,实现了土地生金、村民增收。

采收时节,村内许多老年人和妇女加入到采收队伍中,承担采摘、削菌角、分拣等轻巧工作。“每天干几小时,收入50多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不耽误家里农活。”村民尹鸾芳笑着说,菌棚成了村民增收的“黄金屋”。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杨艳鹏 通讯员 杨静莹 何舒兰

千亩花椒迎丰收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花椒迎来丰收。在京联村“一马平川”青花椒种植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上缀满了颗粒饱满、油光发亮的果实,浓郁的麻香扑面而来。

村民们手持剪刀,在青翠的椒林间穿梭,麻利地将一簇簇成熟的青花椒剪下。新鲜采摘好的花椒枝被堆放在一起,除去多余的枝杈,剪下果穗,进行称重、装箱、装车。

“这种花椒是我们2019年从大理宾川引进的新品种,它的个头比较大,能减少很多采摘人工的成本,主要发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餐饮店。”镇沅鑫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信勇说,公司准备继续扩大栽种面积,让花椒产业扎根镇沅。

花椒产业的发展为周边村民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古城镇文广村黄草坝村民小组村民冯富存介绍,5月到10月是花椒采摘的季节,她和同伴会到不同的地方采花椒。青花椒的丰收让她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工资每天100元,不但增加了收入,我还学到了摘花椒、种花椒的技术。”冯富存说。

目前,镇沅县共种植青花椒3900亩,其中,已投产2000余亩,亩产值2万余元,带动周边8000余人就业。从育苗、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种植规模和产量稳中有增。

云报全媒体记者 高玥 胡梅君 通讯员 宋丽娅

山葵种植促就业

威信县各地山葵种植基地的山葵主茎采收期眼下已接近尾声。在扎西镇长地村山葵种植基地,村民们手持小刀小心翼翼地采集山葵主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山葵属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喜阴、喜湿和喜透气、喜低温等生物特性,其根、茎、叶、花苔都可食用,是制作高端调味品和保健食品的核心原料,且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威信县的平均海拔、气温、降水量等独特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山葵种植。

“我们基地种了100余亩山葵,其生长周期为18个月,可以采收花苔1次,叶片、叶柄2次,主茎1次,每亩山葵的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长地村山葵种植基地负责人王宗禄介绍,山葵产业从种植、管护到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拓宽了县域就业岗位,促进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2年以来,该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常年吸纳30余人务工,用工高峰时可达50余人。

“2023年12月种下去的30亩是第二轮收成,之前采收花苔16吨、叶片14吨、叶柄30吨,现在正在采收主茎,预计每亩产量300公斤,总的算下来,每亩纯利润七八千元,收益超过了预期。”王宗禄说,得益于科学种植管理,第一轮收成良好,第二轮再次喜迎丰收。

60多岁的廖正先是长地村柒树湾村民小组村民,自基地建成以来,就在基地务工,施肥、除草、采收,每天工资100元。

在扎西镇墨黑村山葵种植基地,10余名村民三三两两,一边用小刀刮掉泥土,一边给山葵品级分类。2023年以来,该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山葵种植规模拓展到300余亩,常年吸纳务工人员40余人,用工高峰时可达120余人。

“自从山葵种植基地建成以来,我们做完家里的农活,就来种植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光做工就能赚1万多元。”扎西镇墨黑村村民吴开武高兴地说。

近年来,威信县引进国内山葵加工龙头企业金葵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葵种植示范基地,引领全县山葵产业发展,并与山葵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形成了从育苗、管护、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山葵种植面积3000余亩,带动1200余名群众年均增收3500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迅 通讯员 白芯

“翠绿宝”成“金豆子”

连日来,在宾川县大营镇团山村田间地头,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种植第二茬毛豆。“我家种了8亩,已经收了第一批,每亩产量1吨左右,价格最高的时候每公斤能卖4.2元,一亩就能收入4000元。”团山村农户宋建波乐呵呵地说,“第一茬采收后紧接着种第二茬,8月就能上市,后面又继续种大蒜,土地全年都不闲着。”

大营镇种植的毛豆品种主要为“翠绿宝”,该品种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颗粒饱满、口感清甜,深受市场欢迎。今年全镇共种植“翠绿宝”毛豆1200余亩,实现增收产值约300万元,一颗颗饱满的“绿豆子”,正转化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近年来,大营镇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推广特色种植,强化农业技术指导,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积极推广毛豆、玉米、大蒜、贡菜等轮作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综合利用率,既减少了病虫害发生,又改善了土壤肥力。绿色科学种植模式产出的蔬菜、粮食等特色农产品质好价优,市场销路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毛豆丰收季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县份群众前来务工。“我每年都会来这里摘毛豆,6月单摘毛豆就赚了3600多元,时间比较自由,既能挣钱又不耽误家里的农活。”来自南涧的务工人员高国林说。在收获季,像高国林这样来大营镇务工的季节性务工人员,每天都有近百人。

下一步,大营镇将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探索毛豆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邓永凤 马晓燕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