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更是文明对话、情感相连的温暖窗口。许多远道而来的友人,在这里的烟火人情与多彩文化中,找到了“家”的归属。
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开幕之际,云南网特别策划“全球南方眼中的云南”系列报道,采访了多位来自全球南方国家、长期生活在云南的外国友人。透过“好吃”的风味探索、“好在”的生活体验、“好玩”的文化相遇,讲述他们与云南的深厚联结。
这些跨越山海的故事,不仅关乎美食、风景与记忆,更是南南合作框架下民心相通的生动写照。
清晨,来一碗酸辣鲜香的小锅米线;午后,在油香与菌香的交织中,尝一尝见手青的脆嫩胶糯;深夜,投身于烟火缭绕的烧烤江湖……这,只是云南风味的冰山一角。
云南到底什么最好吃?一千个老饕心里,有一千张云南食谱。这一次,我们决定把镜头聚焦外国友人,看看他们能否尝懂云南的美食“暗号”,又会如何向世界推介这片魅力热土。
聊起云南美食,来自巴基斯坦的艾星滔滔不绝,来昆明求学10年,最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云南的烧烤。“在我的家乡烧烤基本都是肉,在云南第一次见到了烤土豆、烤小瓜,原来烤素菜也非常鲜甜。”在云南,艾星也迎来了一次美食奇遇——与“臭豆腐”的正面交锋。从闻着臭不敢吃,到享受那一口绵密鲜香,他逐渐爱上了这道云南地道美食。
在昆明10年间,云南让艾星留恋的,不仅仅是美食,“云南人很包容,也很友好,我在这里学到了前沿的专业知识,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今年,38岁的艾星即将完成在昆明理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迎来人生的新起点。他满怀期待地做了一个温暖的决定:把家人接到云南,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安下小家。
与艾星相似,来自老挝的王伟也因求学与云南结下了不解之缘。六年间,他从最初看不懂汉字,到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更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属——行走在云南各地,他渐渐爱上了这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沉醉于让人回味无穷的云南美食,并以旅行博主的身份,在自媒体平台分享在云南的奇妙经历。
从小锅米线、罐罐米线再到撒撇,王伟都一一品尝过,在他看来撒撇最接近家乡的味道。在云南,王伟还尝到了一道让他念念不忘的黄焖鸡——鸡肉炖得软烂,裹着浓郁的酱汁,入口咸香微辣。虽与他熟悉的家乡味截然不同,却意外地打开了他味蕾的新世界,成为他融入云南生活的一个温暖印记。
临近毕业,就读于昆明学院的王伟早早做好了规划,他与朋友在昆明创办了一家旅行社,打算将自己在云南所学的旅游管理知识,融入未来的工作中,助力中老两地的旅游交流合作。他也向世界的朋友发出邀请:“云南美食特别好吃、云南特别好玩,欢迎大家来云南!”
如今,越来越多像艾星和王伟这样从全球南方国家远道而来的朋友,正在云南扎根、生长。他们带着故乡的味觉记忆,却在云南的酸辣鲜香中,找到了另一种“家”的温暖。
策划:曹璐 包涛 李赟静
记者:期俊军 张成 赵家琦 杨吉娟 陈柏宇 陈卓 刘馨玙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