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沃土,传承着和平交往、文明互鉴的千年基因。
“一带一路”,立足当代发展需求,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携手迈向发展新征程。
9月16日,在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开幕式上,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以4组生动的照片,勾勒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云南的丰硕成果与生动图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惠民利民之路、相知相亲之路、守望相助之路。
合作共赢之路
王宁现场展示的第一组图片聚焦“合作共赢”,其中首张就是“郑和号”班列的首发现场。
今年7月4日,首列“郑和号”班列从昆明腾俊国际陆港启运,沿中老铁路直抵老挝万象,通过三条线路(泰国林查班港—新加坡、泰国拉廊港—缅甸仰光港—孟加拉国吉大港、泰国—泰国北标府),实现供应链有效覆盖泰国、新加坡、孟加拉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尤其是线路二,开辟了从中国昆明至孟加拉国吉大港的全新线路,全程用时约18天,较昆明至吉大港传统线路用时缩短17天以上,时效提升约50%。
王宁以“郑和”这个跨越时空的符号为切入点,引领观众回溯600多年前的历史长卷——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了非洲肯尼亚,沿途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回了香料、宝石、木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古佳话。
“如今,中老铁路这条钢铁丝路,开通4年来,货运已覆盖19个国家,运输商品超过3300种。”王宁提到,通过中老铁路,云南的鲜花、水果、蔬菜等,源源不断地运往东南亚最大的果蔬交易中心——泰国达拉泰市场。南亚东南亚的榴莲、山竹、芒果等,也能快捷抵达云南,昆明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水果集散地。
昆明水果市场里金黄的榴莲与泰国集市上娇艳的云南鲜花交相辉映,生动展现着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带来的双向奔赴与互利共赢。
从郑和船队到“郑和号”班列,中国的对外交往,始终秉持着和平友谊的愿望,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惠民利民之路
中国云南省与印尼巴厘省有机稻米示范项目
王宁展示的第二组图片,是关于中国云南省与印尼巴厘省有机稻米示范项目、云南在柬埔寨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云南援建孟加拉国的饮水设施等一系列“小而美”的项目。
2024年,“心联通 云南行”项目首次走进印度尼西亚,在巴厘省塔巴南县开展有机水稻种植项目,为巴厘省中部贾蒂鲁维地区的农户购置有机稻种、肥料及农机设备等生产资料,同时开展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从选育种到终端销售的全过程指导,带动当地有机生态农业发展。
该项目坚持高品质、惠民生理念,助力当地生态农旅产业发展。不仅有效提高稻米收成,还帮助村民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2024年底,绿色梯田种出了中国和印尼务实合作的金色成果:种植有机稻米近17公顷,惠及农户125户、400多人;通过引进优质稻种、优化田间管理、完善有机种植体系,推动稻米产量从4000公斤/公顷提升至4500公斤/公顷,增幅达12.5%;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项目所在地区农户综合收入增长约30%。
“今年5月,我到印尼访问时,与当地农户进行了交流,他们都非常高兴,竖起大拇指,由衷感谢中国的帮助。”王宁提到,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云南在17个周边国家,实施了近600个“小而美”项目,数百万人从中受益。
王宁还特别展示了拍摄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的图片。这所小学,是10年前,两国建交45周年时,双方合作共建的,是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10年来,已有2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友谊的种子,不断开花结果。
今年9月开学之际,赤道几内亚记者米拉格罗萨·米查不远万里,来到这座山间校园看望开学的孩子们。米拉格罗萨动情地说:“我爱中国,也爱你们。”
从巴厘省的稻花清香,到金平友谊小学的书声琅琅,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惠民利民之路。
相知相亲之路
文森特和他的餐厅
暖黄的灯光下,法国主厨文森特一手托着麦香浓郁的法式长棍面包,一手高举着来自云南深山的珍贵野菌,上演一场关于味觉的中西对话。这幅画面,出现在了开幕式论坛现场。王宁展示的第三组照片,以“相知相亲”为主题,其中首张照片就是关于主厨文森特。
文森特来自法国东部阿尔萨斯—洛林大区,目前在昆明经营着一家法式餐馆,名叫“à Table”。在云南生活了10年的他,不仅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更把云南本地的风土融入烹饪,创造出独特的融合美食。
文森特跟随妻子张海涯走过半个地球,他们在春城经营“甜蜜”的事业与爱情。云南丰饶的物产、昆明温和的气候和妻子及其家人的支持,使文森特在异国他乡的事业蒸蒸日上。
他经常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逛古城、做月饼、写春联等美好生活,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介绍给海内外朋友。
“在云南,还有很多这样的‘民间使者’,促进了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吸引很多国际友人,走进云南、读懂中国。”王宁提到,去年,全省接待了600多万海外游客,不少人留在这里旅居生活,像文森特一样,成了新的云南人、幸福的人。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到文森特的餐厅,再到百万海外游客的亲身体验,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相知相亲之路。
守望相助之路
中国云南救援队赴缅救援
“这是今年缅甸‘3·28’地震时,中国云南救援队,在搜救幸存者时的照片。”王宁分享的第四组照片,生动诠释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守望相助的珍贵情谊。
得到缅甸地震消息后,中国中央政府第一时间向云南下达了救援命令。云南闻令而动,连夜组建37人的救援医疗队赶赴缅甸。之后,又增派50人参与救灾,运送了87吨的救灾物资。救援队顶着余震风险和40摄氏度高温,开展了9天8夜的艰辛工作。中国云南医疗救援队是第1支抵达缅甸、第1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运送了第1批国际救援物资,彰显了中国速度、大国担当。
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在疫情期间同样得到了生动体现。“在抗疫初期,我们口罩和防护服短缺的时候,老挝、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向我们捐赠了170多万只口罩、8000多套防护服。”王宁提到,之后,云南也向许多周边国家援助了大量疫苗和更多的防疫物资。这些风雨同舟的故事,温暖人心、格外珍贵。
从疫病来袭时的互施援手,到灾害面前的患难与共,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一条守望相助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照片都来自媒体,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记录下一个个合作共赢、惠民利民、相知相亲、守望相助的瞬间,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感可及、更加具象。
王宁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真诚希望,广大媒体朋友,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更多动人瞬间,讲好更多丝路故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媒体的智慧和力量!”
部分内容来源于新华社、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云南日报、昆明日报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