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金沙江畔的拖脚村依旧暖意融融。站在山腰远眺,漫山遍野的仙人掌连绵成片,犹如一片“绿色海洋”。肥厚的叶片上晨露晶莹,一簇簇粉红色的仙人掌果如红宝石般缀满枝头,在骄阳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村民们三三两两,正在地里弯腰除草,笑语声与山风交织,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里便是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棉乡拖脚村千亩仙人掌基地,谁也不曾想到,这片曾经石多土薄、干旱少雨的干热河谷,如今竟孕育出一个年产值超百万元的绿色产业。
支部破局,荒坡栽下“希望苗”
拖脚村地处偏远,曾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如何突破自然条件限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成为村党总支面临的重要课题。“山区发展产业,最难的是起步。群众看前景,更看支部怎么领。”回顾创业初期的艰难,拖脚村党总支书记虎玉美记忆犹新。面对“散小弱”的困境,村党总支没有退缩,而是率先扛起了探索的大旗。经过反复论证,看准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独特气候下仙人掌的生长优势,决心把“布满荆棘”的路走成“致富坦途”。拖脚村创新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党组织牵头成立宁蒗县棉棉有食农业有限公司和宁蒗县盘茂灯仙桃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种植、参与务工,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让昔日“单打独斗”的农户和零散土地,形成了“抱团发展”的合力。
当种植规模初步形成,如何解决技术、资金和市场等难题,让“小打小闹”变成“规模产业”?面对村里遇到的瓶颈,乡党委政府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353万元,并组织村干部、种植能手前往云南文山、安宁等地考察学习,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加工理念。同时,着力完善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推动产业从“零星种植”走向“规模种植”,从“粗放管理”走向“标准生产”。当初的“试验田”,早已长成连绵千亩的“产业带”。目前,基地种植规模已达1500亩,仙人掌挂果率稳定在10%,亩产值高达9000元。
链上开花,仙桃酿出“长远甜”
仙人掌果虽好,却极不易储存。如何让“绿果子”变成“金票子”?产业链延伸是关键。走进山脚下的宁蒗县棉棉有食农业有限公司加工坊,机器轰鸣,清香扑鼻。去刺、清洗、榨汁、熬膏……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你看这膏体多细腻,三十斤鲜果才能熬出一斤膏,得慢火熬制9个小时,期间还要反复过滤三次。”负责加工的胡婶拿起一瓶琥珀色的仙桃膏介绍。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乡党委政府持续为产业品牌赋能。2023年,拖脚村板依仙桃膏制作技艺被列入丽江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掌屿仙”品牌逐渐打响,产品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如今,村里开发出仙桃膏、花茶、面条、啤酒等系列产品,其中精包装仙桃膏卖到158元/瓶。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既通过线下展销会、批发等销售,也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让产自金沙江畔的“绿色珍宝”香飘“北上广”。今年以来,已卖出鲜果45吨、干花300斤、叶片120吨,熬制的3000斤仙桃膏成了“抢手货”,总产值达107.56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3800元,“绿叶子”真成了“钱袋子”。
集体共富,群众增收“展笑颜”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是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拖脚村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全村156户种植户被紧密联结在产业链上,农户可通过出租土地、参与种植、基地务工、收益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52亩流转土地为村民带来每年4.16万元的稳定租金;合作社优先吸纳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有效解决了300余名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更可持续的是,村经济联合合作社以1000亩荒山入股,未来每年可从总收入中获得3%的分红,真正实现了“一块土地,多份收入”。如今的拖脚村,产业旺了,人心更齐了。以前闲在家的妇女,现在能去基地务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回来种仙人掌、搞加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比蜜甜!”村民八斤大叔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参与农户的心声。
拖脚村千亩仙人掌基地不仅是金棉乡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实践,更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从荒坡到宝地,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共富,拖脚村的仙人掌产业,不仅种出了丰收的果实,更种出了乡村振兴的希望。这抹扎根红土地的“绿”,正跟着党旗的方向,越铺越广,越生越旺。
云南网通讯员 杨文燕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