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云南武定县发窝乡:以工代赈激活“造血”动能 聚力攻坚绘就振兴蓝图

发布时间:2025-11-18 18:14:11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将以工代赈与重点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产业培育升级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就业导向、技能赋能、长效管护,实现了“建设一处、带动一片、受益一方”的综合效应,走出一条兼具民生温度与发展力度的特色路径。

机制创新破局,拓宽就业增收主渠道

发窝乡深刻把握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聚焦补齐发窝乡永厂新村安置点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刀甲搬迁点的热区产业道路。

2022年以来,发窝乡多个以工代赈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按照“农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综合赈济模式,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充分拓展,脱贫人口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聚焦重点群体,筑牢民生保障稳定器

发窝乡严格执行“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原则,优先吸纳本地返乡回流人口、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等群体务工,重点群体占比超过80%。2022年以来,全乡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吸纳务工1086人次。

在劳务报酬发放上,建立全流程规范机制,督促施工方交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0余万元,在劳务合同中明确用工计划、报酬标准及监管责任,推行实名制台账管理,通过社保卡“一卡通”或银行代发直达个人账户,确保报酬及时足额发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30.44万元。

精准的群体覆盖与规范的报酬发放,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靠劳动力增收”,切实增强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技能赋能提质,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

发窝乡将技能培训贯穿以工代赈全过程,推行“培训+上岗”模式,让群众在务工中长本领、增技能,实现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2022年以来,全乡开展以工代赈技能培训12期,帮助408人掌握专业技能并稳定就业。在发窝乡项目的工地上,普通工人日薪可达160元,掌握专业技术的工人日薪最高可达300元;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掌握砌筑拌浆、设施管护等技能,成为乡村建设的“土专家”。

产业联动增效,构建长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发窝乡坚持以工代赈与产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形成 “基建铺路—产业唱戏—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小石桥村将6公里的管道引水工程与稻田种植产业串联,解决了稻田引水难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让群众既可以种植水稻又可以通过养殖稻花鱼增加收益。

在长效管理方面,健全政策体系,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机制,破解项目谋划、劳务组织等难点堵点。通过对发窝乡刀甲安置区的热区作物产业道路建设,让项目区69户242名群众受益,项目建成后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由村党总支组织运作,实行“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11户42人”模式运营。同时,强化项目建后管护,开发公益性岗位,让务工群众参与设施维护,实现“建设—管护—受益”闭环。

从重点工程的全域覆盖到小型项目的精准落地,武定县发窝乡通过以工代赈机制创新唤醒内生动力,以就业增收筑牢民生底线,用技能培育夯实发展根基,靠产业联动拓宽致富路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贴合山区实际的实践经验。下一步,发窝乡将持续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优化组织推进方式,让这项惠民举措更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更深度融入乡村发展。

云南网通讯员 陈光林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