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云南时讯

一条“问题河”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21 19:29:47

背景

思茅河自南向北从普洱市主城区穿城而过,具有防洪泄洪、排泥疏浚、截污治污、美化城市等功能,被称为思茅人的“母亲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开发强度高、生态功能脆弱、管网建设滞后、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状态,42万思茅人“近水却不敢亲水”。

话题

普洱市坚持久久为功、精准施策,推动思茅河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2022年7月,思茅河首次实现单月脱劣;2023年,年度均值跃升至Ⅳ类;2024年思茅河水质持续趋稳向好,全年水质继续保持在Ⅳ类,野鸭回巢、水鸟嬉戏。短短几年,思茅河是如何破茧蝶变的?

治理之变

从“九龙治水”到统筹治理

“我们小的时候很喜欢骑着单车沿思茅河而行,河水清澈,城里的孩子每天都在马恩桥下‘扎猛子’。”65岁的退休教师林双福回忆道,“但城市发展起来了,思茅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颜值’受损。”思茅河的污染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更直接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治理思茅河、保护“母亲河”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

面对思茅河治理这一复杂系统工程,普洱市打破了以往“建管分离、指挥与实施脱节、多头交叉管理”的体制机制弊端。2022年6月,普洱市将思茅河综合治理指挥权移交思茅区,成立了普洱市莲花乡断面脱劣攻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以思茅区为责任主体、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协作的组织指挥体系。整合21个市级部门、7个街道、42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建立“党建+河(湖)长制”联席会议,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执法力量“一个口出”,一改以往“九龙治水”的不利局面,实现了从“分散治理”到“统筹治理”的转变。

治理思路的转变同样深刻。脱劣工作组使用“最笨”但却最实用的办法,逐个污水检查井、逐条污水管开展地毯式排查,深入老旧小区、背街背巷和暗河暗沟,全面掌握普洱中心城区排水管网分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构建完成“连接关系正确、标高精准、管径明晰”的思茅城区排水管网“一张图”。并结合思茅年均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的实际,将治理思路由“末端截流”向“前端雨污分流”转变,采取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补齐市政管网空白区、阻断外来清水、河道清淤、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科学保障生态基流等措施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新建排污管网18.45千米和污水检查井892座,改造错混接点664处,整改450余处管网错混接点。对94个山箐水入河点中存在问题的24个点进行整治。在中心城区对23个城郊接合部村庄和428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管网进行改造,新建249千米排污管道和1万余个污水井;新增700余户餐饮户设置油水分离器或隔油池。

制度创新

从“三长”联动到全民共治

思茅河治理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根本性的民生工程,不仅靠工程措施,更依靠制度创新。思茅区全面落实《普洱市思茅城区河道管理条例》,提高了思茅河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创新推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的“三长”机制,建立“党建+河(湖)长制”联席会议,聘任100名“民间河(湖)长”参与治理保护。形成“河(湖)长领办、检察长协办、警长联动、民间河(湖)长督办”的工作合力。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治理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除了制度到位,落实更需到位。相关部门组成3个专项督查组对思茅河及其支流综合治理情况开展专项督查,采取“现场督查+交办责任单+闭环整改”的方式。2025年2月排查出的121条问题,已完成整改109条,正在整改12条,治理工作高效推进。

思茅河治理取得成效,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一次性投入、一阵风式的河道治理模式,很容易见到短期效果,但要想让岸绿、水清、河畅持续稳定改善,必须让居民们打心眼里认同规范畜禽养殖、不向河道排污、倾倒垃圾的保护理念。

思茅区将思茅河划分为9个大网格,环卫保洁队伍按一段1060米配一人的比例,共配备日常管护人员66名。将城区河道划分为41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网格员发现问题,即刻启动“分办—督办”流程,督促责任单位限时整改并核查销号,形成“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

思茅街道平原社区网格员杨勇每天沿河巡查,记录排污口状况,清理河面垃圾,还向邻居普及河道保护知识,感染着更多居民参与到护河行动中来。“居民们习惯了清水碧波,不向河里排污乱扔垃圾就会变成自觉行为。”思茅区水务局河道管理股工作人员赏凌娜说,清理河道固然重要,但让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是破解河道问题的关键。

生态惠民

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思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如今的思茅河,潺潺流水倒映着两岸绿树红花,蜿蜒步道上回荡着市民的欢声笑语。

“看到思茅河一改往日旧颜,真的实现了大变样,焕发了新活力。”市民陶勇每天都会到思茅河边散步,思茅河的蜕变让居住在思茅三十多年的他感慨万千。

思茅河第一标点管护人员高恒建的笔记本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变化:过去一天要在河段清理很多生活垃圾和岸边种植的蔬菜,如今沿河走几十分钟也发现不了一处。沿岸居民也从最初的“看热闹”转变为“跟着干”,用实际行动自觉爱护思茅河环境。

从劣V类到Ⅳ类的蜕变,不仅是一条河流的新生,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思茅区委、区政府把“母亲河”治理列为“一号民生工程”,书记、区长每月至少巡河一次,现场办公、现场交账。事实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敢于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发力,就没有治不好的臭水沟;只要尊重规律、系统治理、全民参与,就能把“生态痛点”变成“幸福支点”。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瞿园圆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