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

浙江舞蹈

发布时间:2011-07-26 14:58:50

  浙江舞蹈源远流长。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有一百三十九支骨哨,其中有一支长十厘米,横开六个音孔。还有一个吹孔的陶埙。在这里骨唢、陶埙已不仅仅作为劳动或狩猎的信号,由于产生了简单的音调因而已成为原始乐舞中草创的吹奏乐器了。从乐舞同源说推测,距今七千年河姆渡文化遗存之多孔骨哨与吹孔陶埙应是古越这块文化沃土上乐舞文化的最早实证。而乞今为止,关于古越舞蹈较为形象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数"祭防风氏舞"了。

  在先秦诸多文献史料中,记载防风的事迹在《国语·鲁语下》间有见,书中借仲尼之口:"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以,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以者也,……'"三国时,吴国韦昭给《国语》作注有:"封,封山;嵎;嵎山。今在吴郡永安县也。"永安县,西晋太康元年改为武康县,今属浙江德清县。南朝梁·任昉以掇拾古代笔记、小说而成的《述异记》卷上则曰:"昔禹会塗山,执玉帛者万国。防风氏后至,禹诛之,其长三丈,其骨头专车。今南中有姓防风氏,即其后也,皆长大。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春秋战国时期,浙江为吴、越争霸之地,吴灭入越,越灭归楚。秦统一中国以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这一时期巫舞风行,"浙江的古百越人……先秦时期……祭祀庞杂,巫术流行。"(于彤《浙江风俗概说》)巫之职司,主要以乐舞娱神,巫术之中的巫舞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民间舞蹈。

  

  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战乱,江南富庶之区未曾殃及,浙江乐舞在继承汉魏传统,南北文化交融及反映当时生活中更为兴盛。

  那时的湖州德清县有前溪村,一村男女精习乐舞技艺,"江南声伎,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前溪,乃武康归并德清以前境内余英溪之别名,明嘉靖《武康县志》也载?quot;余英溪(又名前溪)县南一百步。……沈充,晋武康人……"前溪的民间歌舞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至和流传了四、五个世纪

  以唐代宫廷"燕乐",宋朝民间舞队为主构成的宫廷专业舞蹈文化与民间业余舞蹈文化曾形成了中国舞蹈史中两个不同侧面,又互为交融的辉煌篇章。它们均分别影响了浙江的舞蹈文化。

  南宋时期以"瓦子"(亦称瓦舍、"勾拦")间的群众性的舞队活动为主体,并与民间礼俗中的"祭孔"舞蹈和佛教勾联在一起的舞蹈及从民间走向宫廷"队舞"的艺术交相辉映,浙江的民间舞蹈越发丰富多彩,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在浙江,宗教之中数佛教最盛。乡间庙会,佛事期间常常兴起很多佛教舞蹈或带有佛教意识的舞蹈。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及七塔寺内传有佛教瑜珈焰口手诀一百余式;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松阳延庆寺塔墙面上就绘有罗汉与飞天,头戴步摇的飞天形象具有唐代遗风,很是生动。

  南宋之际,畲族人民陆续从闽入浙,祭祀祖先仪式中的畲族舞蹈也在浙江逐渐增多。

   南戏源于温州杂剧(又称永嘉杂剧)。温州古称东瓯,向以"尚歌舞"著称,戏曲研究者称"这些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被早期戏文所吸收是势所必然的"(温州市艺术研究室编《南戏探讨集》),歌舞进入戏曲,戏曲的艺术特征又反过来影响舞蹈,舞蹈与戏曲的互为交融,影响自南宋直至现今。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由鼎盛渐渐趋向衰落,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理学思想却束缚了舞蹈的进一步发展。加上南戏经元朝时与北曲杂剧的交流渗透,至明传奇时已得到全面发展与固定而空前繁荣。戏曲对民间歌舞的吸收、转化和对观众的吸引,使浙江舞蹈的发展在那时有所停滞,但总的来说比元朝实施严厉限制时还是有所转机。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