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地理风貌

阿里山山脉

发布时间:2011-08-10 15:33:29

台湾中西部山脉。在玉山山脉以西,南北走向。北起鼻头角,南到高雄附近,全长250公里。大部分为新第三纪砂岩、页岩组成,为年轻褶皱山地。平均高度2000米。最高峰阿里山(又名塔山)海拔2484米。为著名风景区,有铁路可抵阿里山麓,因登山公路的修建完成,交通更为便捷,森林茂密,为台湾重要林区之一。

由于大断层通过阿里山山脉的东侧,造成了东坡陡、西坡缓的地势;也因地底分布许多断层和褶曲等地质构造线,造成这里的山地和丘陵区广大(如斗六丘陵、嘉义丘陵、新化丘陵等),以及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潜在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与形成推定

阿里山山脉的岩层大多是由地质年代较年轻的砂岩、页岩和砂页岩互层所组成;而位于东方与阿里山山脉平行的玉山山脉,其组成的岩层地质年代却较老。所以,有些学者依据这两条平行山脉在组成岩层地质年代上连续的特性,和两条山脉之间有多条大断层的地质证据,认为阿里山山脉原本位于玉山山脉之上。后来受东方板块的挤压,造成原本相连的两条山脉发生断裂。上方较年轻的岩层断裂后,往西滑动,形成了今日的阿里山山脉,下方较老的岩层则成了玉山山脉。

人文传说

传说中的阿里山

阿里山山脉,为曾文溪、八掌溪、清水溪三大河流发源地。据说昔日在达邦(嘉义县阿里山乡一村)有一名男子名叫“阿巴里”,此人极为剽悍勇敢以打猎为业;又称狩猎地区首领名叫“阿里”,遂将此打猎区称为阿里山。

天长地久桥

在触口附近有两座古朴的吊桥,上为天长桥,下为地久桥,当地流传着若是有情人携手共渡二桥,便能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石鼓盘

丰山村最早被称为“奇冷岸社”,丰山的地形因四周高山林立,形成一盆地,状似碗盘低而平坦,然而在这块平坦的地面上杂草丛生、巨石遍地,放眼望去尽是个个大石头,因地形似盘,地面上都是大石耸立其中,故开垦先民俗称“石鼓盘”。

嚼嚼斯

嚼嚼斯(tsotsos)有很多樟树,里佳村打算成立自然公园。下面有一个瀑布,以前的头目在此处听天歌(mayasivi的歌),有神下来教他,很多的故事在此地发生,大鳗鱼的故事也在此。

石桌的典故

石桌地方因有一块奇石,四四方方状如方桌,上面烙印一个明显的脚印,传说是古代仙人到此留下来的遗迹,尚有传说是每当台风及地震发生来临前,此石便会发出巨响来警告居民,并且灵验神奇,即以此命名‘石桌’。

巃头的典故

石桌巃头休闲农场林区内,有一酷似龙形之奇树及魔树,形成一处特殊的自然景观,亦为“巃头”一名之由来。

汤秋千竞技活动

每逢农历闰年的36日,嘉义市光路里的信徒为了庆祝玄天上帝圣诞,除了演戏酬神外,并举行此项全省独一无二汤秋千竞技活动,至今已经延续有百馀年。每次比赛皆吸引了成千上万名观众参观,场面热烈。

秋千板架离地面约一丈高,参赛须先有上单杠的本事。然后地面上 的助手便会持竹竿协助推动秋千,借势来回起汤,愈汤愈高。看的人惊心胆跳,汤的人须有充分的胆量和沈着的勇气,值得艺高胆大的人,前往一试。

梅仔坑典故

嘉义梅山旧名“糜仔坑”,系因古时商旅客必经之地,曾有人在猪灶溪畔筑屋卖粥,闽南人称粥为糜,故称此地为糜仔坑,还有一传说为猪灶溪两岸遍生老梅树,而称“梅仔坑”。

半天岩紫云寺

紫云寺创建于清代,开山祖师为觉丰禅师,先经草创后才有募款兴建庙宇,而后历经第二次大战,至民国39年才依原貌重建完成,符合原建筑之风貌足称佛教清修弘法之胜地,于该寺前庭可眺望八掌溪及仁义潭景观,紫云寺已正式列入三级古迹之行列。

居住民族

达故布亚努族人

茶山是达故布亚努语(珈雅玛)经日语音译而来相传茶山原住民是已消失的“达故布亚努”族人散布在梯田上的石器,切割整齐的石棺都是证明,十年前被辟为茶园之处,是会 所的遗址。邹族是由两大社及好几个小社形成的社会结构,重要的祭典 ma ya si vi 只能在二个大社的ku ba 举行,茶山是小社,没有ku ba。部落的入口除设有了望台,还有小于ku ba hu' fu' (凉亭),猎获的山猪放于hu' fu',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家一起来分享,它是部落聚会欢乐的场所。

(来源:中国台湾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