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渊源

徽州古城墙 沧桑八百载 (下)

发布时间:2023-01-10 12:39:25

□ 姚顺涞  文

过阳和门,便是古徽州的府治和县治的核心区,徽州府衙端坐其中。徽州府衙坐北朝南,西边解放后开了一道门,为便民出行往来。券门洞上刻写有中国文物泰斗罗哲文先生题跋的“徽州古城”四字,意为广迎来歙城访古问今的八方来客。门外是风光迤逦的练江,若从古老城墙布局来看,练江正是府衙的“护城河”所在。初冬的练江如绸似带,薄雾缭绕,飘蒙如梦,仿若从远古踏歌而来。

府衙的正对面是“南谯楼”。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建筑,所以建筑门楼,必须在门阙靠壁立柱,南谯楼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出了南谯楼,便见新复建“东南邹鲁”坊,过了此坊右侧转弯便是潮水门,也是古城的西门。此处历史上曾建有蓝将军楼。西门外,建有“瓮城”。瓮城在古老的城墙里是个凸显智慧的地方。古人在南谯头一侧,看似随意地开了一道名为“潮水门”的小门洞,内里则是做生意的街坊人家。若从外及内入“潮水们”,让人误已安然入城。实则不然,倏而一个拐弯,蓦然又见一个城门,若锁上此道城门,才惊觉这是布了一道“瓮中捉鳖”的好戏。

出了西门往西走百余米便是“太平桥”,也称为“河西桥”,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致使此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人皮桥”,也称“寡妇桥”。

沿着南谯楼边的台阶走上城墙,城墙上的每一砖,每一瓦,无不渗透着历史的气息。主城墙有七八余米宽,城墙约十余米高度,城墙垛口约在成人齐腰位置。这里便是徽州古城墙保存最完好的精华段,长约1500米。城墙的基础为赭红的红麻石所建,后有青色的城砖砌上修复,修旧如旧,最大化还原了城墙的历史风貌。

走过一段城墙,看见府衙的后院是相通的。古时候,府衙内的官员若要视察城墙外情况,非常便捷。城墙本是古老特殊的军事建筑,如此布局极有利于布局作战。走上城墙观其外,运筹帷幄,步步为营。

徽州古城墙从建成至今,据《歙县县志》记载,已历经宋方腊起义,明倭寇,清太平天国……等大小数次战争,在南宋末方腊起义和元末农民战争后,曾经大面积修缮。在其他前后年代,又有数次重修。由此可见,城墙在战争中,真真切切起到了保卫作用。如今,在歙县老农机厂和歙县师范学校之间,依然可以看见沿着古城墙基所建的老房子,历经岁月洗礼的古城墙,断垣残壁若隐若现。历史无法重来,人们在如此一座厚重沧桑的古城墙前,或者在心中,可以临摹出古代金戈铁马的战争厮杀场景,从模糊到清晰,是血腥的,也是真实的。

有人说,带城墙的城才是真正的古城,有城墙的城才更有家的感觉。城墙是一重又一重的堡垒,保家卫国,她给与人们的更多是安全感。徽州人的传统根深蒂固,终其一生,信奉的是“艰苦创业,大兴土木,荣归故里,美好生活,安度晚年”终极理念。追逐一个圆满的过程,从起点回到原点,如此存念是徽州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歙县古城墙是徽州的“徽”里,山,水,人,文里一个无可替代的一份子。练江一如既往,徽州先贤陶行知塑像在赭红的城墙外伫立着,依然在教诲着后人们“生活教育”独特理念。1986年歙县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古城的风采依然,她掩映在厚重璀璨的徽文化里,淡看千百年风云变幻。

城墙外,亮黄的银杏叶纷纷翩跹起舞,随风飘落在赭红的城墙上,岁月更迭,徽州古城又增添了新的年轮。站在古老沧桑的城墙上,胸腔蓦然升起君临城上的豪迈。作为古代特殊的军事防御建筑,徽州古城墙早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徽州古城墙曾经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危,亦是势力的彰显。她不仅与战争有关,更与民族的尊严气节相关。她是一种威严不可侵犯的象征。如今,风雨沧桑了八百载的徽州古城墙,隔着练江和对岸的宋代长庆寺塔遥遥相望。徽州实在是太厚重了,她们和更多其他无以计数的徽州历史遗存一起,向后人们传承颂读着徽州精神。

在赭红的城墙掩盖下的歙城,老人们在城墙下下棋,孩子们奔跑嬉闹着,卖家的吆喝声不时传来,市声依然熙攘,人们忙忙碌碌穿梭其间。“阳和门”上的钟声在歙城的上空悠然响起,在凌冽的寒意中更添一份威严。时光一直向前,恒古不变。今日的徽州也终将会成为历史,传统和创新,如今正在交汇碰撞着,是延续,是传承,更是发展。

有城墙庇佑的城池,才是中国城市最远古最本真的传统面目。但任何事物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城墙的存在同时也在警醒着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极其宝贵。秉承“让消逝的成为记忆,传承的成为延续,创新的成为发展”建筑文化理念,徽州古城墙正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继续肩负传播她传统神圣的徽州古文化使命。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