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19日电(刘军)职业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培养乡村所亟需的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本土职教人才,才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我认为职业教育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乡土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孵化器)、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教育还存在几个现实挑战:
一是乡村人才职业特质内涵不清,即培养的人才不是乡村需要的;二是乡村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即政府、企业、行业参与不够,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现实要求存在差距;三是乡村人才本土化能力不足,即本土人才培养标准缺乏,系统化和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中未将当地的特色、需求等内容有效融合;四是教育对象存在特殊性和广泛性、群体类型多样、整体文化水平差异明显、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
我建议职业院校围绕乡村振兴的需求,制定适合当地的人才培养标准,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培养出当地需要的人才。
关于探索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的方式、路径方面我有两条建议:
首先是产学研创训开拓东西产业协同新路径。创建校企联动培训路径,重构特色课程育人体系,搭建课程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学习平台,共同加强人才培育,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训师资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是构建产教一体的东西部协作新模式。鼓励企业、行业等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开展东部企业、行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的试点工作,支持常态化设立配套东西部协作落地企业的订单班、定向输送班,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